村情概况硝塘自然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山乡税房村民委员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大山东北边,距村庄一角
离村委会4公里,距离乡政府20里,是汉族聚居地。国土面积2.19平方公里,海拔1,730米,年平均气温16.6℃,年降水量1,351毫米,适宜种植农作物。有耕地701亩,其中人均耕地1.74亩;有林地76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9户,有乡村人口409人,其中男性225人,女性184人。在校学生27人,其中小学生7人,中学生20人。其中农业人口409人,劳动力20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85人。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核桃、茶叶等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06年烤烟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1.00万元。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1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核桃、茶叶、烤烟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畜牧业、核桃产业。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发展思路及发展产业:加大冷凉山区开发力度,加大农民群众科技培训力度,发展壮大养殖业。
农村经济该村有耕地总面积701亩(其中:田210亩,地491亩),人均耕地1.74亩,主要种植等作物;拥有林地760茶叶种植
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5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1亩,主要种植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0亩,其中草地416亩;荒山荒地800亩,其他面积540亩。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核桃、茶叶等种植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06年烤烟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1.00万元。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7万元,占总收入的60.6%;畜牧业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31.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2头,肉牛3头,肉羊21头);林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3.2%;第二、三产业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4.9%;工资性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3.2%。农民人均纯收入1,201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人,在省内务工2人。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9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18.00亩。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等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收支情况。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话、通电视等三通,无路灯。全村有24户饮用井水,有20户还存在村中田园
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4.2%)。有99户通电,有4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6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5.4%和61.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户(分别占总数的5%和3%)。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4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1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40亩,有效灌溉率为48.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7亩。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镇卫生院24公里。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硝塘小学、税房完小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大山中学中学。该村距离中学24公里。[1]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7.7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2.01万元,占总收入的79.8%;畜牧业收入10.58万元,占总收入的13.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2头,肉牛12头);林业收入0.6万元,占总收入的0.8%;第二、三产业收入1.45万元,占总收入的1.9%;工资性收入2.1万元,占总收入的2.7%。农民人均纯收入2645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2]。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58亩(其中:水田125亩,旱地333亩),人均耕地2.15亩,主要种植粮食、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476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2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亩,主要种植茶叶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35690亩,其他面积261亩。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47户,共有乡村人口197人,其中男性109人,女性88人。其中农业人口197人,劳动力129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彝族40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7.2公里,距离镇卫生院7公里。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忙丙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勐捧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7.2公里,距离中学7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8 人,其中小学生15人,中学生3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7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383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有固定资产27.00万元。
基层组织该村有党员总数8人,党员中男党员8人。团支部设在村委会,团员2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安全饮用水困难,甘蔗产业科技含量低。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巩固提升甘蔗产业,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及发展加工流通等非农产业,加速发展茶叶、桑蚕、膏桐为主的经济林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