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按照"道德币"制度的设计,社区成立"爱心银行",发行"道德币"。社区居民通过捐赠物款或提供无偿服务,居委会则根据捐赠物品的数量、价值或服务的强度、内容,换算成"道德币",登记在"爱心银行"储蓄卡上。据介绍,100元人民币与100个"道德币"等价,捐献一件衣服可折算成5到10个"道德币"。 在"道德银行"中存有"道德币"的社区居民,可以在"银行"支取"道德币"获得所需要的帮助。红丰西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刘学东说,这是一种"为行善者存善"的制度,一个今天不需要别人帮助的人,或许明天也会遭遇困难。但刘学东强调,即使没有"存款",困难居民也可以从"银行"里支取"道德币"来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或寻求帮助。
在学校,学生把自己在学校、社会、家庭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道德币,存入“道德银行”,如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将消费一定的道德币,“道德币”的多少,将左右期末开始的各种评优评奖。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2007年10月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成立的湖南省高校第一家“道德银行”中,推行了有“约束性”的考评管理机制。长沙理工大学“道德银行”在争议中前行。
相关报道:《人民网》:一次献血挣两万“道德币” 道德能否今存明支[1]?《CCTV》:“道德币”鼓励志愿者服务社会[2],《腾讯新闻》:高校办道德银行引争议道德币成学年考评标准[3]。《网易》:道德币成学年考评标准[4]。
背景2002年1月7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创建了全国首家“道德银行”。此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不断有新的“道德银行”陆续开张。然而,与城市社区中不同的是,2007年10月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成立的湖南省高校第一家“道德银行”中,推行了有“约束性”的考评管理机制。
记录方式“做好事不留名”一直是志愿服务者们默认的传统方式,但在城南学院,做了志愿服务的同学需要留名和签字认定的证明来证实自己的参与。随后,学生干部将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和服务对象的认定交给辅导员,统一进行打分、评定应该给予的“道德币”。其量化的标准具体为,各类志愿服务1~3个/小时;无偿献血6个/次;拾金不昧2~15个/次;爱心捐助2~20个/次;垃圾文学2个/次;其他未尽的视具体情况而定。学生干部再将本班同学的“道德币”于每周一、三、四晚上和周二下午,到学院的道德银行登记存入。
管理方式“道德银行”的存折采取户名即人名,账号即学号的方式设计,每名学生免费发放一张存折,凭用户名和密码可以很轻松地在学院团委网站及时查询自己的“道德币”。
被记录在册的“道德币”是非常重要的考评标准。按照《学生手册》的规定,学院将学生每一学年获得10个“道德币”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基本条件。满一学年后,所有“道德币”将清空为零。
运作概况城南学院“道德银行”组织者认为,奖励和约束的两重推动作用让学院学生的道德观念有了明显变化。据学院方统计,目前“道德银行”已有储户8083名,除了不参与考评的大四学生,其他学生都参与了该项活动,并且平均志愿服务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
城南学院团委表示,“道德银行”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有争议。城南学院党委副书记施一满表示,院方将加大对“道德银行”的宣传力度,消除人们对“道德银行”的非议,让全院师生乃至社会了解“道德银行”的创办意图、运作模式、业务范围、工作流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