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该村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西南面,西南托靠秀丽的大罗山,北临沙河和平原水库,东与古城永昌堡接壤。村内有5000多平米的天然池塘,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村内整洁,绿化优美,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村庄。全村四百多户约一千五百人,少量外来务工人员。 村组织除村双委外,还建有老人协会、妇女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等。
离龙湾区行政中心1.5公里,村之南北和西面均有车路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以精神文明创建为龙头带动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近年来,该村围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重心,狠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浙江省文明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荣誉称号。然而,几年前该村还是一个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一穷二白的小山村, 快速变成获得国家级精神文明创建金名片的先进村,其“秘诀”又是什么呢?
一步一脚印,埋头苦干打基础
古语说的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说明物资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把精神文明创建比作造一座大楼的话,那么物资文明建设就是打地基。几年来,该村又是如何夯打地基的呢?第一步是修路。谚语说:“要想富,先修路”,坦头村地处偏僻、进出不便,为改善交通状况,村民挨家挨户集资,修起了一条从城南村至双岙村的公路,为坦头村架起了一条致富的桥梁。第二步是开矿。该村立足实际,针对本村花岗岩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把矿产推向市场,对矿产的开采权实行了公本数据来源于王朝地图,最终结果以王朝地图数据为准。
开竞投,一下产生了七十多万元的经济效益。第三步是建设临时厂房,发展工业。由于地处偏僻,该村有很多边角地和废弃地,而村里一些作坊式家庭企业正需扩大生产,为此,该村大胆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临时厂房的设想。并多方征求意见,一趟又一趟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支持,使设想得已实现。第四步是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耕地由村经济合作社承包,出租给种粮大户统一经营。现已建成双岙田蔬菜大棚基地,拥有杨梅等经济林千余亩。第五步是发展旅游产业,以农村休闲、参观访问、宗教文化、公益活动开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以人流带动农家乐、超市、特色农产品开发等旅游服务。去年,获得省级特色旅游村称号。通过发展经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2009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0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8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2万元。
农村转社区,以人为本抓核心
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全面提升人的素质。该村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网络化管理、社区化服务、现代化教育、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全面提升人的素质。一是开展“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按照网格划分情况,在全村安装了13个全球眼视频监控探头,为巩固保持多年的零发案记录增添一份科技保障。二是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均衡覆盖,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社区服务,大力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活动中心建设,主要承担三方面任务,即办理公共事务,组织居民活动,提供社区服务。三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教育,在全体村民中开展现代化素质教育。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深入开展“千校百万”系列教育,树立新世纪温州人新形象。三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龙湾文化和谐行、龙湾历史文化图片巡回展、送春联下乡、农业观光游、魅力农业采摘等活动,举办快乐移动大舞台、温瑞塘河整治主题演出、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爱心专列号”等大型文艺演出,丰富并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四两拨千斤,实施六化找支点
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平均每年的谋杀案远超2000起,严重犯罪活动超过600 000起,整个都市都笼罩着各种可怕的犯罪阴影。90年代的犯罪率达到一个高峰,但自从那以后,突然毫无预兆地,犯罪的蔓延势头开始趋缓。谋杀案下降了三份之二,各种严重犯罪活动减少了一半。是什么因素导致纽约市的犯罪高潮和趋缓现象呢?答案是环境的改善。犯罪学家威尔逊和克林认为,犯罪是秩序混乱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它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关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因此,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环境就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支点,利用好这个支点,就能四两拨千斤,大幅提升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为使整个村庄的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该村先后实施了“六化”工程。一是住宅美化工程。投入资金三十多万元,统一色调、统一施工,对村里所有的房屋外墙进行了粉刷和整修,共计3万平方米,对全村所有线路进行下埋,建成无线村,同时拆除各类违章建筑,临时棚五千多平方米,较好地美化了村内住宅的外部景观。二是道路硬化工程。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贯通了中心路,建成综合道路及安置房后面道路,完成了河四周花岗岩行人道及健身园路道,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村庄道路体系,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三是村庄绿化工程。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村安全大门前道路两旁进行了绿化及中心绿地绿化,完成中心公园、健身园及绿地整理工程建设,提高全村绿化覆盖率。四是卫生洁化工程。对所有道路实行了保洁承包,加大环卫硬件建设,搞好道路排污排水管网建设,完成全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使村庄卫生状况得到了巨大变化。五是路灯亮化工程。对村内路灯按50米一盏标准设置,对池塘四周、中心绿地、中心路、滨河路等路装设了精美的装饰灯,为夜晚的坦头增添了几许亮丽的色彩。六是河道净化工程。组建了河道清洁队伍,定期清理河岸沿线的垃圾,定期打捞河面漂浮物,保持了河道的清洁。同时进行厕所标准化改造,使村内的几座公测也成了靓丽的风景线。通过努力,坦头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了较为彻底的治理,群众的生活居住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2009年,该村被评为浙江省绿化示范村。
村庄整治坦头村两委在村庄整治工作中,一是全面实施以“六化”工程为重点的村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村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二是不断创新活动载体,通过最佳学习型村居、绿色村庄、平安坦头、文明示范村等创建活动,全面提高了村民的精神文明素质;三是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合理开发利用村内花岗岩资源和盘活村集体土地等方法,使村集体经济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以改善村内环境和基础设施为重点,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全村得到了全面发展。村致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许绍钦同志相继被评为市级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市级为民好书记。
坦头村先后荣获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生态村、区级绿化村庄、区级学习型村居、区级创建平安社区先进单位、区级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绩溪县长安镇坦头村位于长安镇西面,西与上庄镇寺后接壤,东与马道村相连,南与庄团村毗邻,北与梧川村连接。现有三个自然村,6个村民组,全人口2425人。有水田1495亩,旱地150亩,山场1208亩,总面积6.36平方公里。浩(寨)-宋(家)公路穿村而过,距省道217线2公里。
坦头村曾名“凤凰村”,建村历史悠久,史记建于唐末或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村文风兴盛,具有丰厚的徽文化底蕴,北宋嘉右元年(1052年),汪民汲公在村北创办的“云庄书院”,是县内最早的书记院之一,书堂培养了许多人才,仅进士就有八位之多,可谓“村小士多,人文荟萃”。
坦头村是传统的农业村,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于农业和外出务工,农业主导产业以蚕桑养殖为主,全村85%的农户养蚕,年产鲜蚕1360多担。村内建有股份制蚕茧收购站一个。村内商业网点齐全,并设有镇卫生院门诊部1个。
坦头村设党支部1个,现有中共党员43名,村“两委干部”5人。坦头村位于东塍镇政府东约17.5公里处,属半山区村。因村座落在白岩山脚下的平坦上,故名坦头。行政村由坦头、上大洋两自然村组成,村驻地坦头。全村现有居民265户,709人口,有耕地327亩,山林2973亩,村民以种植水稻、番薯为主,兼营林业;副业有织草帽。村中有吕氏宗祠一座,古桥一座,中型水库一个。 近年,坦头村出现别墅式住宅。现在村民均建有2-6层不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宽敞明亮,每幢造价一般在9万元以上,最高的达50余万元。相当一部分村民在清水埠、温州市区、武汉、上海等地购置房屋。村内拥有空调14台,轿车1辆,摩托车52辆,彩电371台,洗衣机382台,冰箱279台,录像机371台,高档音箱173台。地毯、沙发、组合柜式等新式家具已进入寻常百姓家。1985年,村自建自来水,普及率100%。1987年架设高压输电线。1992年,程控电话开通,村内有电话43门。并装成闭路电视,可收看7个频道。坦头村位于南沙街东北面,北至沙螺湾村,东南至渡轮,西至东瓜宇村。村内由珠电路、环岛北路两条主贯通。由槽船、马安、鹤洲、坦头共4个自然村组成,面积约2平方公里,耕地已全征。常住人口1319人,人口约700人。党员39人。村的位置坦头村是个不小的村庄,傍依黄岩至宁溪的公路,该村离宁溪镇三四里路。村庄内数条巷道相通,大多是石墙黑瓦。溪滩岸边,一排排民居临水而筑。
村名来历黄岩宁溪坦头村的出名是因为过去这一带的撑排人,“排”即竹排和木排。这是因该村处于永宁江上游,按黄岩历史研究者陈顺利先生的说法,“黄岩溪水和富山之水汇合于宁溪下前洋附近,沿山北流而成潭。所以坦头原名潭头,潭不甚深,颇宽广。”陈顺利先生还说,这里流行着三句老话:“五部生儿学卖柴,潭头生儿学撑排,宁溪生儿学趿鞋。”永宁江源远流长,上游崇山峻岭,盛产竹、木、板、炭和茶叶等特产,过去还有桕子、靛蓝等出产。山区的山地货要运出去,山外的南北货、药材、布匹、盐、米等要运进来。但是过去从宁溪东下不仅有白岩渡、避水岭,长潭等山阻水隔,即使会背负肩挑也不胜攀涉之劳,于是潭头排就成了山区浅滩急流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 到了今天,上述的说法已不复存在了。自从建了长潭水库,加上陆路的通达,撑排运货、载人已失去了作用。坦头村是个风水很好的桃源地,村庄临了数条溪流,当中筑有一座大坝,许多村民在此洗汰,孩子们在坝头玩耍。坝那边是山林,一位长得水灵的村姑提了一只洗衣桶,沿着石头铺砌的石丁漫步走回家。“石丁”是土语,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里,溪水漫溢,而用一块块岩石铺排而成,每块岩石相隔半余米的石丁却露出水面,这时行人可在石丁上像只兔子跳跃而过,不至于被湍急的水流吓得惊惶失措。溪滩里隆起沙丘,于是几位大伯大婶在此筛砂运砂,这倒成了一种谋生方式。
新农村的变化改变村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尤为明显。1949年前,坦头村是穷村。村谣:买米要靠温州街,烧柴要靠青田山,挣钱要靠肩头担。村民多住破屋陋室。50年代住房为木结构,70年代以维修旧房为主;80年代,住房发展迅速,为砖混结构。近年,坦头村出现别墅式住宅。现在村民均建有2-6层不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宽敞明亮,每幢造价一般在9万元以上,最高的达50余万元。相当一部分村民在清水埠、温州市区、武汉、上海等地购置房屋。村内拥有空调14台,轿车1辆,摩托车52辆,彩电371台,洗衣机382台,冰箱279台,录像机371台,高档音箱173台。地毯、沙发、组合柜式等新式家具已进入寻常百姓家。1985年,村自建自来水,普及率100%。1987年架设高压输电线。1992年,程控电话开通,村内有电话43门。并装成闭路电视,可收看7个频道。交通便利了,南距330国道线3公里,离温州市城区35公里,为温州市14路公共汽车终点。村内清一色水泥路道,主要有东西走向的和睦路、同福路,南北走向的坦中路、怡乐路、玉泉街。基本信息坦头村东负仙人塔山,北傍菇溪,坦头溪穿境而过。因昔时菇溪水路通此,村头筑有平坦的埠头,以供靠船之用,故村名坦头。清乾隆时,坦头村属临江乡二十九都七十二里。1927年属谷坦乡。1949年5月设坦头乡,乡人民政府驻坦头村。1956年4月属桥头乡。现属桥头镇。
坦头村地处沿江平原,历史上多水灾。清咸丰三年(1853)六月,大雨,山洪暴发,村被淹,颗粒无收。1919-1920年,均遭水灾,民不聊生。1960年6月10日,新开洋水库坝毁,大水至坦头村,村沿溪的农田瞬间变成溪滩。
1945年清明节后,占领温州的日本侵略军,侵犯菇溪腹地,坦头村的店铺、牲畜遭洗劫。坦头村清时为菇溪山货集散地,曾繁华一时。至今保存清初建成的郑宅大院(俗称三进屋),前后两座共六进房屋,120间房子,占地48亩。屋基底置暗渠引流,屋四周筑水渠。两座巨屋布局精巧,均用坚韧杉木、栎木、楝木筑造,粉墙绿瓦,立柱飞檐。其门为月形,楼、厢、台阁,雕画精工细琢,颇具江南庭院的特色和传统的民族风格。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太平军白承恩部进驻郑宅大院,墙上有太平军首领的题联:劝人诸恶皆莫作,举头三尺有神明。现在,大院已得到修茸和整理,每逢元宵佳节或喜庆盛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经济建设坦头村素有经商传统。清时,村民郑正夫创办泰和酒坊,聘技师改进酿酒方法,泰和牌老酒汗名扬四海。在正夫带动下,菇溪的酿造业日益发展。民国时期,村民除务农外,靠手工副业、小商小贩勉强维持生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坦头村700余名劳动力守着442亩土地,年人均收入不到140元。村民有的外出福建、江苏、云南等地从事弹棉花、筑路等劳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党支部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毗邻被誉为世界东方第一大纽扣市场的桥头纽扣市场的地理优势,发展工业。村民有良好的经商素质,商品经济在坦头村迅速地发展。现有村办企业44家,个体企业16家,其中1992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有7家:永嘉县桥头服装绣品厂,创办于1986年,1991年投资270元,从意大利引进全套树脂纽扣生产流水线,生产高档纽扣;永嘉县万钓皮鞋厂,创办于1983年,所生产的马靴被评为省个体户名特优新产品;永嘉县桥头旅伴鞋帽厂,1984年创办,全国独家经营生产旅伴牌头盔式三防帽;还有永嘉县塑料皮件厂、永嘉县桥头乘风皮鞋厂、永嘉县桥头服装绣衣厂、永嘉县桥头光明梳革日用品厂等。
村内拥有1000克、800克、500克等不同规格的大中型塑机43台,家家户户办有产品加工场。坦头村的主要产品有皮鞋、帽、拉链、纽扣、服装、表带、塑料制品、工艺首饰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坦头村现有购销员515人,常年走南闯北,推销产品,摸捉市场信息。全村在桥头市场设摊经商的有156户,外出各大城市经营或直接承包柜台销售的有432人。
1992年,坦头村工农业总产值2035万元,商品成交额4100万元,人均收入4600元。坦头村历来人多地少,以精耕细作著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种植业劳动力投入量减少,抛荒现象渐增。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指导和管理,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农田基础设施渐趋完善。现村内有机耕路1570米,防洪墙1400米,抽水站1个,三面光渠道400米。大部分田地承租给永嘉县山区及青田县的农民种植。坦头村拥有30亩柑桔园和50亩杨梅园。村民余继权承包300亩山场,栽种的5.26万株杉树已茁壮成长。
文明建设
1949年前,坦头村是穷村。村谣:买米要靠温州街,烧柴要靠青田山,挣钱要靠肩头担。村民多住破屋陋室。50年代住房为木结构,70年代以维修旧房为主;80年代,住房发展迅速,为砖混结构。近年,坦头村出现别墅式住宅。现在村民均建有2-6层不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宽敞明亮,每幢造价一般在9万元以上,最高的达50余万元。相当一部分村民在清水埠、温州市区、武汉、上海等地购置房屋。村内拥有空调14台,轿车1辆,摩托车52辆,彩电371台,洗衣机382台,冰箱279台,录像机371台,高档音箱173台。地毯、沙发、组合柜式等新式家具已进入寻常百姓家。1985年,村自建自来水,普及率100%。1987年架设高压输电线。1992年,程控电话开通,村内有电话43门。并装成闭路电视,可收看7个频道。
坦头村交通便利,南距330国道线3公里,离温州市城区35公里,为温州市14路公共汽车终点。村内清一色水泥路道,主要有东西走向的和睦路、同福路,南北走向的坦中路、怡乐路、玉泉街。每日有清洁工打扫,环境清洁卫生。
1992年,村投资76万元建成占地2200平方米的桥东综合农贸市场,拥有店面、摊位154个。又投资30万元建成1100平方米的坦头停车场。村投资220万元、占地3330平方米的桥头镇城东生产资料市场正在动工兴建。投资210万元的东方日用工艺品总厂一期工程即将竣工。
坦头村于1987年投资12万元建成村委会办公楼。并拥有党员、民兵活动室。1990年5月,坦头村老人亭由旅法华侨郑孟兴出资1.2万元建造。1992年,村投资30万元,建成坦头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怡乐园,为仿古建筑,内有花园、喷池等。投资40万元建成仙塔公墓;集资20万元重建集胜寺;投资30余万元建成坦头村舞厅。村中正在规划投资200万元建造仙塔公园。1992年,坦头村推行养老保险、房屋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子女教育婚嫁保险。村妇女干部余园园,1992年被评为温州市双学双比先进个人。
坦头村1987年建成桥头镇中心幼儿园,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1992年有6个班,6名教师,入园幼儿311人。拥有小学1所--桥头镇中心小学,1992年有19个班级,教师30人,学生1037人。并拥有医疗点5家。1992年,中共温州市委在坦头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工作。1990、1991年,中共永嘉县委先后授予坦头村党支部先进党支部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