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嘉祐4年(1059)10月,三苏父子离家赴京。他们且行且止,每到一地多舍舟登岸,游览名胜古迹。沿途多有亲朋好友、地方官吏接送,过得相当愉快。途中作诗多少不同,前次他们作诗不多,并大都失传了;这次作诗特多,而且十之八九的诗文流传至今。
作品名称:
初发嘉州
创作年代:
嘉佑四年
文学体裁:
诗
作者:
苏轼
目录
苏辙人物信息作品鉴赏苏洵苏轼写作背景
苏辙人物信息嘉祐4年(1059)10月,三苏父子离家赴京。比起前一次赴京来,这次赴京有以下不同:一是成员不同,前次是父子三人赴京,这次是全家出动(苏洵《初发嘉州》:“托家舟航千里速”)除程夫人已去世外,苏轼之妻王氏、长子苏迈、乳母任采莲,苏辙之妻史氏、乳母杨金蝉皆一同赴京。二是所走路线不同,前次是陆行北上,这次是舟行南下。自眉山沿岷江、长江而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犍为(今属四川)、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出三峡,于同年12月初到达江陵(今属湖北),在此度岁;次年正月从江陵出发,陆行北上,经襄阳(今属湖北)、唐州(今河南唐河)、许州(今河南许昌),于嘉皊5年2月15日到达京城。二是费时不同。前次只走了两个多月,这次他们一路探幽访胜,走了将近半年。他们分乘数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好不热闹。在船上,下棋饮酒,吟诗作赋,弹琴高歌。他们且行且止,每到一地多舍舟登岸,游览名胜古迹。沿途多有亲朋好友、地方官吏接送,过得相当愉快。三是途中作诗多少不同,前次他们作诗不多,并大都失传了;这次作诗特多,而且十之八九的诗文流传至今。作品鉴赏《初发嘉州》
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
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
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
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苏辙
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
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
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
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
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
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
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
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
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
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
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
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
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
苏洵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苏洵
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
苏轼《初发嘉州》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
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是日期乡僧宗一,会别钓鱼台下。
写作背景这是苏轼最早的诗作,作于嘉佑四年(1059年)。其时苏轼、苏辙已中举,奔母丧返四川眉山后随父再赴京都。父子三人取岷江水路,经嘉州、犍为,出蜀出峡,直下江陵。苏轼时年二十四,尽览山川形胜,“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父子三人趁“舟中无事,博奕饮酒”,你唱我和,写下百余首诗篇,结集谓之《南行集》。《初发嘉州》便作于这年冬天,由嘉州出发之际。其时,苏氏父子已名动京师,文章播于天下。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