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疮痂病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危害马铃署块茎,块茎表面出现近圆形至不定形木栓化疮痂状淡褐色病斑或斑块,手摸质感粗糙。通常病斑虽然仅限于皮层,但被害薯块质量和产量仍可降低,不耐贮藏,且病薯外观不雅,商品品级大为下降,招致一定的经济损失。

中文学名:

疮痂链霉菌

拉丁学名:

Streptomyces scabies(Thaxter)Waks.et Henvici

界:

真菌界

分类地位:

放线菌

目录

为害症状形态特征传播途径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为害症状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别于粉痂病。[1]

形态特征菌体丝状,有分枝,极细,尖端常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孢子。孢子圆筒形,大小1.2~1.5×0.8~1.0(um)。[1]

传播途径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1]

发病条件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1]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薯,一定不要从病区调种。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浸种4分钟。

(2)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

(3)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

(4)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结薯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