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蛾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症状成虫夜间飞来,以口器刺吸果实,留下针刺状食痕,2~3天后开始腐烂,最后导至落果。蛀果多为半热果或接近收获期果实。常发生于山间地带,由夏至秋为害较大、蛾的大小和斑纹因种类而不同,除阿穆尔枯叶蛾之外,均为小型、褐色。 日落后,用手电筒巡回照射田间,可以轻易地判断虫害。 食孔很小,难以辨认,去皮可见果肉空洞。因此,不可与果实腐烂及其他蛾的虫害加以混同。

危害特点最初出现针刺状小孔。接近收获期的果实,小孔部腐烂,落果。

病原一年发生2~4代,幼虫主要啃食杂草类或山野自生的灌木,因此,主要发生源为山林原野,山地虫害较多。吸蛾类(夜间活动,日落后飞至果园和番茄田。飞翔距离尚不清楚,但可以自由飞翔200m左右。

防治方法:架网和栽植诱捕果树(桃、消萄等)是防治吸蛾类的有效方法。果园的电灯照明法(每1000m。点3-4盏40W黄色荧光灯或100w自然光灯),旨在抑制峨的活动力,不妨在番茄栽培中试用。[1]

引症状图片吸蛾类(乌嘴壶夜蛾等多种蛾的总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