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语言历史
标记语言(markup language),用一系列约定好的标记来对电子文档进行标记,以实现对电子文档的语义、结构、及格式的定义。这些标记必须很容易的和内容区分,并且易于识别。标记语言的发展如下:
GML(1969)
|
SGML(1985)
|
XML(1998) 、、、、、、、HTML(1993)
|——————|——|———|——|
MathML、WML、SVG、CML、XHTML
1,为了促进数据交换和操作,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IBM格公司研究人员的杰出工作,得出了重要的结论:要提高系统的移植性,必须采用一种通用的文档格式,这种文档的格式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则。这也就是创建GML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通用标记语言)的指导原则,从人们所产生的将文件结构化为标准的格式的动机出发,IBM创建了GML。
2,在标记语言的概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IBM公司的研究人员Charles Goldfarb带领的开发团队完善着GML,将其称为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记通用标记语言),SGML成为了IBM内部格式化和维护合法化文件的手段。后来被拓展和修改,作为一种全面的信息标准以适应工业范围的广泛应用,1986年,SGML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所采纳。
他的功能非常强大,但是非常复杂,需要许多昂贵的软件配合运行,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推广。
3,1989年,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T)的研究员Tim Berners-Lee和Anders Berglund共同创建了一种基于标记的语言HTML,他可看做SGML的简单应用,开始时仅仅提供一种对静态文本的信息显示的方法,后来越来越多的标签产生,两大浏览器厂商微软和网景格式,甚至创建了自己的产品的兼容标签,使HMTL变得臃肿不堪,兼容性不好。
4,1996年人们开始致力于描述一个新的标记语言,它是一种在WEB中应用SGML的灵活性和强大功能的方法,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全球万维网联盟--领导万维网,制定其公共的协议,促进万维网的发展并确保其互操作性的国际组织)专门成立了专家小组以从事这项工作。1998.2,w3c批准了XML1.0规范。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的标记语言),具备SGML的核心特性,但简洁,他的内容甚至不到SGML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