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编收入的十九篇演讲稿,分为“人文与哲思”、“文献与历史”、“图像与诠释”、“经济与社会”、“思想与学术”五个单元。从史学的核心领域,到相关学科的交叉、延展,多角度呈现了人文学的前沿趋势和创新点所在。
目录
图书简介编辑推荐内容简介目录媒体评论
图书简介[1]作者:清华大学历史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编辑部全编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7-1
版次:1
页数:379
字数:333000
印刷时间:2008-7-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印次:1
I S B N:9787108029331
包装:平装
编辑推荐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内容简介尽管主旨各有不同,但是,读者诸君如果仔细省察,还是可以发现,新思路、新视角、新问题,是各个演讲的共同特点。
目录人文与哲思
中学、西学与现代化
人文学的魅力与困境
时间与文明
《上帝之城》与奥古斯丁的历史观
文献与历史
《古本竹书纪年》与夏商周年代
古文字学的现状与展望
《三礼》与礼学研究
考据的虚与实
图像与诠释
图像与思想——论北朝及隋的佛教美术
从图像看历史——新发现的粟特图像及其解释
蒙古山水地图——在日本新发现_的一幅中世纪丝绸之路地图
印象与真相:英使马戛尔尼觐礼之争新探
经济与社会
从明清史看宋元史——倡导一种“连续递进”的思考方法
早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以明清时期的中外经济关系为中心
牛津浸礼会文献与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的若干新发现
思想与学术
中国学者对“欧洲中心论”的批判
儒家思想的根源
儒者从祀孔庙的学术与政治问题
从“引西救儒”到“兴法反儒”——晚清以来西儒关系之演变
后记
媒体评论在我看来,文史之学,大概就是一种“无待”之学(庄子《逍遥游》的典故),不讲外在条件,没有心灵羁绊,甚至不用考虑经费、前途、成果转化等,单凭研究者个人的意志与趣味就能够继续生存下来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陈寅恪所提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比较容易实现,也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地面对当今中国学术界正发生的巨大变化。
做文史研究的人,整天和文献打交道,这是很幸福的事情。文是典籍,献是人事,跟古今中外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的人物打交道,这种状态,对于一个人文学者来说,确乎是有值得夸耀之处的。
——陈平原《人文学的魅力与困境》
可以预见,21世纪中国古文字学将有重大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强调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近几年有一种偏向,就是过多追逐新发现、新公布的材料,形如一阵风,对那些需要长期努力、深入探索的问题则少有人过问。即使是没有多少时间以前的发现,比如云梦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帛书,除少数学者外,过问者已颇寥寥。这种现象,是学术界流行的浮躁空疏风气的一端,殊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尤其妨碍了基础性的研究,是我们有必要反对的。
——李学勤《古文字学的现状与展望》
粟特首领墓葬图像表现了粟特文化、波斯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国文化的内容。解读这些新发现的图像,应当像陈寅恪先生反复强调的那样,需要具有“通识”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图像特征来加以解说,而不要固守一个方面。这样,我们必然会在宗教、民俗、器物乃至音乐舞蹈等方面,利用图像资料来研究历史,特别是推动中古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进展。
——荣新江《从图像看历史》
过去对中国经济史上很多重大问题的看法应当修正。这些看法多是建立在19世纪西方一些主要思想家对中国看法的基础上。经过了20世纪的变革,特别是20世纪后二三十年中国经济起飞,证明19世纪很多看法有偏见,是西方中心论的产物。所以,我们爱好历史的学者和同学都有义务、有责任为历史提供一种新的解释。
——李伯重《早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儒家思想之所以可能在汉代以后居于中国文化的主流地位,除了社会-政治的结构原因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本身是三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产物,其中的一些要素,在三代的思想里边已经慢慢形成,而且在话周,这些因素成型地发展为对整个文化有规范意义的取向。西周时代是中国的文化模式与文化取向开始确定和成型的时期,我们说,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的要素,正是参与了这个过程的建构。因此,如果离开了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我们就难以真正解决儒家思想起源这一思想史的问题。
——陈来《儒家思想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