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兴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
“985工程”、“211工程”办公室 主任
一、教育程度
学士,1987,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
硕士,1990,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学专业,浮游动物学研究方向。
博士,2001,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环境海洋学研究方向。
二、工作、出国进修经历
1990.10 ~2006.1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10 ~至今: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12 ~ 1998.09:副系主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海洋生物系。
2003.01 ~ 2008.07:副处长,中国海洋大学科学技术处。
2008.07 ~ 2010.01:副院长,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0.01 ~ 至今:主任,“985工程”、“211工程”办公室。
2008.12 ~ 至今:常务副主任,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96.02 ~ 1996.04:访问学者,英国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 (Plymouth Marine Laboratory)。
1998.07 ~ 1999.07:访问学者,美国康涅狄格大学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
2010.01 ~ 2010.07:访问学者,美国康涅狄格大学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海洋学系。
2000.03 ~ 200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学部(借调)。
2001.03 ~ 2002.07: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借调)。
三、学术兼职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海洋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海洋生物普查计划(CoML)中国委员会 委员
山东环境科学学会 理事
四、研究方向与兴趣
生物海洋学/浮游生物学、海洋环境生态学。
研究重点主要包括:(1)浮游生物多样性,主要利用经典分类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干扰对其的影响;浮游生物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等。(2)海洋桡足类生物学与浮游生物实验生态学,主要研究海洋桡足类的生殖生物学及其培养技术;桡足类摄食生态学;环境因子及海洋污染对桡足类等浮游生物的影响。
五、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
主持的科研项目:
1、“养殖水域的小型浮游动物及其对赤潮生物的摄食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1~2004.12)
2 、“海洋桡足类连续培养技术” (国家“十五”863计划探索项目, 2002.10~2005.9)
3 、“利用海洋动物检测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 (教育部重点项目, 2002.1~2004.12)
4 、“海洋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测试技术研究” (副组长)(国家“十五”863计划青年基金项目,2002.1~2003.12)
5、“典型水域生物多样性及渔场动态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之课题六,2005.12~2007.12)
6、“908-ST02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生物生态负责人)(国家908专项项目,2005~2009)
7、“中国近海浮游桡足类生物多样性变动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1~2011.12)
8、“海洋桡足类现场食物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及摄食实验验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1~2013.12)
参与执行或完成的主要项目:
1、“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973计划项目,2002~2007)
2、 “典型海岸带生境退化的动态监测与评估技术”(国家863计划项目,2002.1~2004.9)
3、“福建典型海湾数值模拟研究—罗源湾”(福建省908专项课题,2006.1~2007.6)
4、“福建典型海湾数值模拟研究—沙埕港”(福建省908专项课题,2006.1~2007.6)
六、研究生培养
招收具有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学等基础,热爱海洋科学与环境科学事业的研究生,培养其在海洋浮游生物学、生物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等研究领域从事创新性研究的能力。
招生专业方向:环境科学专业,海洋环境生态学及海洋生态系统与全球环境变化方向。
七、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生物海洋学》
研究生课程:《生物海洋学》、《海洋浮游生物学研究方法》、《海洋生态学研究进展》
八、主要论著
1、Guang-xing Liu, Dong-hui Xu, 2010. Feeding, egg production and laboratory culture ofSchmackeria poplesia(Copepoda: Calanoida).Aquaculture Research(dio: 10.1111/j.1365-2109.2010.02566.x)
2、Hong-ju CHEN, Yan-ping QI, Guang-xing LIU*, 2010.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Macro- and Mesozo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in Summer and Winter.Acta Oceanologica Sinica(in press)
3、Liu Guangxing, Xu Donghui, 2009. Effects of calanoid copepodSchmackeria poplesiaas a live food on the growth, survival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larvae and juveniles of Japanese flounderParalichthys olivaceus.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Oceanic and Coastal Sea Research), 8(4):359-365
4、刘光兴,杜秀宁,2009。北黄海典型水域秋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9(4):597~603
5、刘光兴 陈晓峰 崔建丽,2009。 黄、东海平滑针刺水蚤种群遗传结构的ISSR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9(5):995~998
6、陈洪举,刘光兴*,2009。2006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5(4):393-398
7、杜秀宁,刘光兴*,2009。2006年冬季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海洋学报,31(5):132-147
8、黄加祺,许振祖,刘光兴,陈洪举,2009。中国海域水螅水母纲一新种和一新记录记述,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2):278-280
9、朱延忠,陈洪举,刘光兴*,2008. 福建沙埕港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影响因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8(6):943-950.
10、Guang-Xing LIU,Jian-Li CUI,Xiao-Feng CHEN. Genenitc Analysis of Calanoid CopepodEuchaeta planaby ISSR technology in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pepoda. 13-19 July 2008, Pattaya, Thailand (Abstract).
11、刘光兴,陈洪举,朱延忠,齐衍萍,2007. 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7(5):789-794.
12、Xu Zhen-zu, HUANG Jia-qi,LIU Guang-xing,2007. On new species and records of Hydroidomedusae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Estu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6(1): 77-83
13、刘光兴,徐东晖,邱旭春 等, 2007. 火腿许水蚤对牙鲆仔稚鱼成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7(2):259-265.
14、刘光兴,林坚,2007. 遗传标记技术在海洋桡足类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发生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7(1):033-037.
15、Guangxing Liu, Lingling Yang, Tingjun Fan,et al., 2006.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enoloxidase from crab Charybdis japonica.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 20: 47-57.
Ying Huang, Liyan Zhu, Guangxing Liu, 2006. The effects of bis(tributyltin) oxide on the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and sex ratio of calanoid copepodPseudodiaptomas marinus.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69: 147-152.
16、刘光兴,崔建丽,黄瑛, 2006. 几种单胞藻对火腿许水蚤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增2):250-255.
17、许振祖,黄加祺,刘光兴,2006. 长江口及其近海水螅水母纲新种和新记录记述. 海洋学报,28(6):112-118.
18、Zhu Liyan, Huang Ying, Liu Guangxing*, 2005. Using DNA damage to monitor water environment.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3(3): 340-348
19、刘光兴(编委),浮游动物. 《海洋生物学》,张培军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86~209.
20、刘光兴, 陈珂,2003. 海洋桡足类滞育卵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3(6):901-906。
21、刘光兴,张志南,2001. 即墨养虾池虾病爆发前期浮游动物动态的研究.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1(3):395-400.
22、刘光兴,张志南,2000. 胶州湾北部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2000, 30(2)II: 58-64.
23、刘光兴,张志南,1998. 全球浮游生物记录系统 (I):连续浮游生物记录仪 (CPR) 的历史和现状. 海洋科学,第1期,13~15.
24、刘光兴,李松,1998. 厦门港瘦尾胸刺水蚤体长、体重与摄食率的季节变化. 海洋学报,20(3),104~109.
25、刘光兴(编委),钱树本,俞建銮,1996. 浮游动物. 《青岛市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编),海洋出版社, 173~188.
26、刘光兴,李松,1994. 厦门港瘦尾胸刺水蚤 (Centropages tenuiremisThompson & Scott) 生殖率的初步研究.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4卷(增),19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