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国翰(1794—1857) 字词溪,号竹吾。历城县南权府庄(今济南市全福庄)人。原籍山东省章丘市,曾祖父时迁居历城。清代著名学者、汉学家、藏书家。他自幼跟随在山西做知县的父亲读书,学习勤奋,后从师金宝川、吕心源。博览经史,文思敏捷。19岁时,在家乡考中秀才。此后近20年,以教书为业。先后开学馆于古祝、冶山及鲍山黄石兴隆寺等地。1831年(道光十一年)中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历任陕西敷城、石泉、云阳知县。1838年因“政绩卓越”得到皇帝召见。后以“去家既久,坟墓庐舍均须修治”为由,辞官回故里。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 出任陕西陇州(今陇县) 知州。1853年(咸丰三年)因病辞官回乡。1857年去世,葬于历城县九里山南麓。
他生活的时代,汉学盛行。受此学风影响,早年即对许多珍贵古籍的散失深为痛惜,决心做一番古书辑佚工作。他在乡间教书时,每见异书便抄录下来;中进士后, 步入官场, 薪俸多用于购书, 日积月累,共购买各类书籍达57000余卷。他
“殚心搜讨,不遗余力,晚归林下,犹复孜孜,纂辑无虚日”,把唐代以前已经散亡、毁失的古书,从各种著作的注释和引文里,从许多有关文献保留的片辞只字中剔抉出来,加以考证,辨别真伪,然后分门别类汇纂成册,定名为《玉函山房
辑佚书》 。该书分为经、史、诸子3编,700多卷,共辑佚书594种,并自作序录冠于每种之首。居家期间,他还利用闲暇,收集流传民间的谚语,编成《农谚》1卷;撰写了《月令七十二候诗自注》《夏小正诗自注》等有关农业季节、物候的诗文著作。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写成读书札记《目耕帖》31卷。
1870年(同治九年),济南泺源书院山长(即院长)匡源,请山东巡抚丁宝桢协助,从马国翰亲属处借出《玉函山房辑佚书》 书板, 经过进一步整理, 于4年后连同《目耕帖》 一并印刷,分订100册行世,受到学术界的重视。马国翰留传后世的作品还有《竹如意》《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等。
在我国文献学众多的著作中,有一部《玉函山房辑佚书》,此书共681种,为历来辑佚书之最完备者,这部书的作者就是历城人马国翰。
马国翰(1794—1857)字词溪,号竹吾。其父马锦曾任山西省汾州府宁乡、武乡、天镇等县的知县。马国翰自幼跟着父亲在山西任上读书,16岁时,其父病死太原,19岁进了学,成了一名秀才,在家乡一带教学近20年,直到道光十一年(1831)中试第三名举人,其时他已38岁。第二年进京赶考中进士,得以发陕西省任知县官职,历任敷城、石泉、云阳等县知县。但于1838年请假回籍,辑著了《农谚》,《月令七十二候诗自注》(4卷)、《夏小正诗自注》(12卷)。这类有关农业季节、物候的著作,是同期研究农事的重要著作。
这期间马国翰和当地的一些诗人交游,并成立了名叫“鸥社”的诗社。他们游过几次大明湖,并首倡写了4首七律,其他人奉和,唱和诗有若干收印在《续修历城县志》。
1844年,马国翰升任陕西陇州知州,离开济南赴任。他在知州任上,正式开印自己的著作,是一面继续修订,一面刊刻的。咸丰三年(1853),他60岁告病还乡。4年之后,死于历城南人福庄老家。
马国翰一生购书57000卷,其中《类书》(介于百科全书与词典之间的工具书)就有39种,计4000多卷之多。显示了马氏治学的特点,这些书籍有利于他的辑佚工作。
当时的历城南全福庄,是一个地道的农村。他注意地方土产、风俗习惯、民间传说。撰写的《竹如意》大半记载民间的传闻,是类似《聊斋志异》一类更朴实一些的书。
三十年代出版的《辞海》,在《玉函山房辑佚书》词目下,对马国翰作了公正评价:“清马国翰辑,凡六百八十一种,搜集唐以前经籍之已佚者,编校史志及他书可考者,广引博证,自群经注疏音者义旁及史传类书,分为经、史、诸子三编,并作序录以冠于每种之首,为历来辑佚书之最赅备者。”
《玉函山房辑佚书》是一部文献学的浩繁巨著,它为搜集和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可贵贡献。除此以外,马国翰流传下来的作品还有《竹如意》、《红藕花轩泉品》、《玉函山房文集》、《玉函山房诗集》、读书札记《目耕帖》引卷等。《文献学家马国翰》作者:赵延君 郭永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