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贤士,男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士
[1]
。1937年9月出生,祖籍北仑新碶。1954年镇海中学初中毕业后,求学于宁波一中。1957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6月~1987年11月任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系和物理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高级研究员,1987年11~12月任比利时自由大学访问教授并进行讲学。历任研究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副所长,国家高技术计划ICF立项论证专家组组长等职。现任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家863项目“高技术惯性约束聚变”首席科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贺贤士主要从事核武器物理理论、核聚变与等离子物理、理论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在长期从事核武器物理研究中,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任务,特别在国家重大任务的研究中,为原理突破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组织领导了全国范围的ICF研究工作,在ICF立项论证、开拓ICF研究领域等方面发表了多篇论文,获得国际同行的很高评价。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非线性等离子体物理基础研究方面,他建立了从动力论(kenitics)出发研究电磁波与等离子体斑图(Pattern)结构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对自生磁场、粒子加速机制、等离子体湍流等一系列重要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受到了国际上很高评价。在非线性科学研究方面,他主持国家攀登计划“非线性科学”项目大课题的研究。他与研究组成员一起,在保守系统斑图竞争动力学与时空混沌前沿领域研究中取得多项国际水平的成果。在惯性约束聚变离子物理、非线性科学等研究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次应邀在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邀请报告,并多次担任国际会议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国际会议主席或合作主席等。
贺贤士是中国核学会和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非线性科学”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高技术“863”ICF主题专家组成员、秘书长。他在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很多论文受到国内外好评并被多次引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部委级奖七项,享受国家特殊津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