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虑宪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发虑宪》是战国时期的一篇阐述教学原理的文章,其文中观点把教育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之上,体现了先贤们的远见卓识。

作品名称:

《发虑宪》

作品别名:

《发虑宪》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学礼》

文学体裁:

文章

作者:

朱子

目录

基本信息作品观点作品原文作品注释作品译文作品读解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发虑宪》(1)

【作品出处】礼记

【作品年代】战国时代

作品观点使人们变聪明的利弊 。

作品原文发虑宪(2),求善良,足以謏闻(3),不足以动众(4)。就贤体远(5),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6),其必由学乎!

作品注释⑴本节选自《学礼》。《学礼》是一篇完整地阐述教学原理的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反映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和施教方针,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⑵虑:思虑。宪:法则。

(3)謏(xiao)闻:小有声明。

⑷动众:感动听众。

(5)就:接近。体:亲近。

(6)化:教化,教育。成:形成。

作品译文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作品读解在儒家看来,教育同维护国家政治有密切关系,目的在于使人民顺从,风俗淳朴。这一观点把教育提到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之上,体现了先贤们的远见卓识。

但是在强调这一观点的同时,不知道先贤们是否想到过:如果人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那么还能为所欲为地施行“愚民”政策吗?还能像噶羊群一样凭几声吆喝和几记鞭笞而使之归顺吗?

人民都变的聪明起来,的确对国家有好处,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但对实行专制的统治者来说,人民变的聪明起来则未必是好事。因此,说这一观点是“远见卓识”,是说它超越了专制统治者的立场,具有开明的色彩。[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