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由中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4-3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乐由中出》是一篇出自《礼记·乐论》论述。题目出自其第一句。该论述讲了“乐”的重要作用:有了乐,民无怨言,天下揖让而天下得治;有了礼乐,暴民不再作乱,世上一片和谐和睦。本文夸大了“乐”的作用,后来成为统治者掩盖专制的工具,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化言论。

作品名称:

乐由中出(1)

创作年代:

战国时代

作品出处:

礼记·乐论

文学体裁:

目录

作品原文作品注释作品译文作品读解

作品原文乐由中出(1)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2),礼自外作故文(3)。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4),礼至则不在争。揖让而治天下者(5),礼乐之谓也。

暴民不作,诸侯宾服(6),兵革不试(7),五刑不用(8),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厂则礼行矣。

作品注释(1)该文选自《乐记·乐论》。

(2)静:安静。这里指潜移默化的影响。

(3)文:指礼仪制度。

(4)至:通达。

(5)揖让:礼让。

(6)宾服:服从,归顺。

(7)试:使用。

(8)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作品译文乐由内心产生,礼体现于外表。乐由内心产生所以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表,所以形成礼仪制度。最好的乐必定平易,最好的礼必定简朴。乐通达内心则民众没有怨恨,礼仪通行则民众没有冲突。以礼治理天下,就是指实行礼乐。

暴民不起来作乱,诸侯都来归顺,不必使用武力,不动用多种刑罚,百姓没有忧患,天子不动怒,这就表明乐普遍实行了。父子相互亲睦,长幼之间次序明确,四海之内的日恩都相互尊敬,这就表明礼普遍实行了。

作品读解乐被纳入了儒家的政治理想之中,成为治国安邦的根本之一,同“礼”相辅相成。这种政治理想是很独特的:以问代武,以礼乐代兵刑,以感化代专制。

之所以说这是一种理想,是从实际出发的。也就是说,以感化、说服、规劝来代替必要的强制措施,在现实当中是难以行的通的,历史上大概很少有过不依靠法律、军队来维持统治的政权。不以强制手段和强力来维护统治当然是好事,而美好的愿望总会受到无情的现实的挑战。

因此,过分夸大“乐”的作用,只可能造成负面影响,更多的时候,它经常成为统治者用来掩盖专制和暴力的伪装,成为蒙蔽人们的烟幕。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有非常现实、非常功利的一面,同时也有非常理想化、非常不切合实际的一面。这两个方面时常交织在一起,对历代统治集团和民众百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对次我们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从而决定我们应当来采取的态度。[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