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环首刀诞生于我国西汉时期,是由钢经过反复折叠锻打和淬火后制作出来的直刃长刀,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杀伤力最强的近身冷兵器,也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种兵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环首刀将匈奴打败,并间接促成了当时的欧亚民族大迁徙。
环首刀(环的作用是防止脱手,使手握的更紧)最初是做为骑兵的劈砍武器来取代原本的汉剑。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加上弓弩铁戟的长短程配合,大大加强了汉骑兵的攻击力(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马镫)。匈奴人不会冶铁,而当时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不懂得折叠锻打等这些复杂的钢铁加工技术,这就使得环首刀和强弩一样,成为了汉军独步天下的利器。1974年7月,在山东临沂苍山地区出土一把东汉的环首刀,刀身上还刻有隶书铭文十八字:“永初六年(112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卅湅”就是三十炼,也就是这把刀曾经使用“百炼钢”技术将钢材折迭锻打达三十次之多,而在这把刀的刃部还发现经过“淬火”。“淬火”是将刀刃加热到某一高温,再用水、油或空气使其急速冷却,并让工件表面硬化。“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先进武器和强大国力的决定性作用下,汉军将匈奴打得元气大伤,一部分被迫开始西迁。最终这部分西迁的匈奴辗转迁徙至欧洲,将暮年的罗马帝国搅得天翻地覆。

西汉是铁的时代,蓬勃兴起的炼钢业将汉军队铸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除了钢铁的盔甲,钢铁还给兵器提供了更为坚韧的骨骼,催生出长度超过1米的环首刀、长度超过1米4的汉剑。在尚无马蹬的骑兵眼中,环首刀那粗犷有余细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蕴含了前所未见的凌厉杀气,厚实的刀背将轻易承受住猛烈挥砍的应力,使他们化身为扑袭的猎鹰。同时,做为一种荣耀,从西汉起佩戴一把精工装饰的环首刀也逐渐成为了继佩剑之后,文武百官的又一种尚武尊崇。
环首刀在战场上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士兵几乎人手一把环首刀,环首刀成为了衡量军力的重要指标,《太平御览蒲元传》中提到,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命“蒲元”这个人造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了造出好刀,还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来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称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造剑十口、刀万口,从这可看出,剑在这时已成为玩赏用兵器,而刀则为士卒实战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万来计算。
在三国之后,环首刀作为一个经典和传奇横跨过近300年时光直达隋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东晋就出现了分裂,导致两种刀式的并行发展,一种是直窄样式,另一种是近代常见的宽体样式。但古人对事物的革新总是异常谨慎,就如同他们腰里别着剑鞘千余年,才在波斯双环的影响下,用绳将刀剑挂在腰际,宽体刀还要再承受几百年的寂寞。
演变环首刀在三国之后继续充当战场主力,直到隋唐。唐时对环首刀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改进,成为了礼仪性质的配饰和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称之为“仪刀”;还有一种则是用于战场士兵的装备,它了增加护手,并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就是“横刀”,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唐刀、唐大刀,是以太刀、打刀为代表的日本刀族的直系祖先。隋唐之后,此类窄身长刀由于造价高昂无法大规模生产装备等原因,在中国便几乎绝迹了。
结语环首刀诞生于“汉族”这个中华民族主体构成民族的形成期,它默默无闻的守护着襁褓中的汉人,朴实无华却威力惊人。多少大汉好男儿手握着它,劈进入侵敌寇的身体、痛饮着他们的鲜血,实践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环首刀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