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Beijing Institutes of Life Science, CAS)(简称“北京生科院”)是在整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物理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遗传和发育研究所、基因组研究所、心理研究所七个研究所的基础上,集交叉科学研究、支撑服务、国际合作、高级学术论坛和研究生教育等为一体的现代生命科学交叉研究中心。
目录
单位简介机构设置历史沿革交通地理研究中心组织机构
单位简介北京生科院以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现代生命科学重大前沿,推动学术交流和学科交叉融合,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生物技术的产业化,为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为宗旨,定位于科研、管理、服务三大方向。发挥京区七个研究所的优势,完善学科结构布局、策划和酝酿重大研究项目,开展原始性和集成性创新研究,实现中国科学院北京地区生命科学队伍的大联合、大协作。北京生科院致力于建设和完善大型公共支撑及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加强院校、院地、院企合作及国际合作,同时,促进知识创新、科研成果及技术的转移转化,以为中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系统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创新贡献。
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学科的交叉、加速科学发现进程以及创造性地解决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通过网络间的联系,讨论、分享、分析和处理数据,为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交流平台及科研服务。
北京生科院设有精干的行政办公机构,负责研究院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各研究所的关系,制定北京生科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策划酝酿重大的原始性和集成性创新研究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国科学院提出建议。
北京生科院聘请生命科学领域及交叉学科领域享有国内外声望的著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审议北京生科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重大研究项目建议、交叉研究项目申请报告、北京生命科学论坛议题遴选等重要学术事宜,并对北京生科院重大事宜提出咨询意见。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领导与各所属研究所所长定期举行院、所长联席会议,商讨研究院发展战略、所际间的联合与合作、大型公共平台和基础设施共享与管理事宜等。
北京生科院建立与交叉学科相关的开放、虚拟以及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建立的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干细胞研究中心及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等开放研究中心,吸引科学家充分利用其研究平台开展跨学科研究。虚拟研究中心包括交叉科学中心、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免疫学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中心等,通过项目牵引,开展跨所和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以中美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中日研究中心、中德研究中心、中加研究中心等为代表的国际合作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及途径的合作模式,加强科研人员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北京生科院努力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建立大型公共支撑平台和公共服务中心为北京生科院重要的工作任务及职能之一。通过建设大型公共支撑平台和公共服务中心的共享机制,提高科研服务的水平与层次,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及生物技术的转移转化,利用集成型研究成果进行项目融资和产业化运作。
北京生科院创建北京生命科学论坛及学术年会,遴选高水平学术会议,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致力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优秀人才的培养,为研究生开设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精品课程和前沿交叉领域讲座。
北京生科院的建立,时逢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第三阶段,这为北京生科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的挑战。北京生科院将牢记建院宗旨与使命,立足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努力在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中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1]
机构设置组织结构北京生命科学院组织机构
[2]
综合处
交流合作处
科研教育处
条件支撑处
计算信息中心[3]
历史沿革2008年1月10日中科院党组会议决定组建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
2008年2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备工作组成立。康乐同志担任筹备工作组组长,相关研究所所长担任筹备工作组成员
2008年3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李家洋同志任组长,
李志刚、康乐同志任副组长
2008年7月1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办公楼改造、装修完毕,正式启用
2008年8月8日“中美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2008年9月5日中科院院长办公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建设方案》
2008年10月9日“北京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揭牌成立
2009年3月18日“北京生命科学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2009年4月17日康乐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院长;高福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筹)副院长
2009年5月1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系列讲座”正式开讲
2009年6月19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PI-Club”正式举行活动
2009年6月27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顺利通过筹建验收。[4]
交通地理附近车站:南沟泥河。北京生命科学院地理位置
[5]
路过公交车:328(地坛西门-马连洼),379(左家庄-育新小区),419(东北旺中路-甘露园),
425(大屯东-南坞) ,484 (城铁北苑站-北医三院),518(慧忠里-韩家川北站)
628(东北旺中路-青年路小区),630(来广营西桥东-北京植物园南门)
751(南七家-张仪村南站), 836(宝隆公寓-北亚花园),839(宏福苑小区西-和平东桥)
851(南七家-张仪村南站),913(高家堡-雷家桥),963(北湖渠-土井村西口)
949(兴寿-德胜门),运通110(祥龙公交公司-来广营北)
奥运专线1路,奥运专线2路,奥运专线3路
北京火车站:乘环线2号地铁,雍和宫站下车,换乘5号线地铁,到大屯路东站下,425路公共汽车,
在南沟泥河站下车。
北京西站:乘694路公共汽车,北太平桥西站下车,换乘425路公共汽车,在南沟泥河站下车。
民航班车:乘至中关村的民航班车,在安慧北里下车,换乘北行328路公共汽车至南沟泥河站下车。[6][6]
研究中心开放研究中心 :
北京生科院将建立直属的开放研究中心,包括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干细胞研究中心等。北京生科院建立的开放研究中心只配备少数的技术支撑人员,面向各研究所开放,为研究所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服务, 吸引科学家充分利用该研究平台开展跨学科研究。
虚拟研究中心:
北京生科院还将建设若干虚拟研究中心,如免疫生物学研究中心、交叉科学中心、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中心等,为科研人员提供定期开展特定科学问题研讨和信息共享的平台。虚拟中心主要发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的作用,通过干(dry)湿(wet)实验室和实虚实验室的结合,推动学科的交叉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的湿实验室保留在原研究所。北京生科院负责建立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项目牵引,开展跨所和跨学科的科学研究。
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北京生科院还将建成一系列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心,目的是以整体形象促进国际合作。目前已建成中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中美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是中科院北京生科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等美国高校联合建立的虚拟研究中心,并不断吸收新的美国高校加入。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国科学院与美国高校之间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发展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该中心的主要学术交流形式是在中国和美国交替举行的学术年会。第一届年会已经于2008年10月在北京举办,主题是“神经与免疫”。第二届年会即将与2009年9月在美国Omaha举办,主题是“免疫与肿瘤”。除了学术年会,双方科研人员还可通过网上交流平台(建设中)进行科学思想、实验思路、技术难题等方面的信息共享。[7]
组织机构综合处:
全面负责北京生科院日常事务,协调院机关各处的工作;负责院机关的人事、财务工作及院党委的日常工作和党务管理工作;协助院领导组织制定院中、长期发展规划;负责院重要工作与重大活动的协调组织,组织安排全院性会议;组织院机关各处制订有关规章制度、汇编全院规章制度,起草综合性文件等;负责院内档案与公文管理等工作;负责院ARP系统的管理运行;落实和完成院领导、院党委交办的其它事宜,等等。
交流合作处:
负责建设交叉科学中心、中美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中心等虚拟研究中心;遴选具有重大交叉意义的研究项目,组织跨学科人才开展生命科学与非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组织召开交叉科学研讨会;创建北京生命科学论坛和学术年会。
科研教育处:
组织开展战略研究和生命科学长远发展规划;对相关研究所进行定期评估,组织跨所的重大项目的申请和建议;对北京生科院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课题)的组织与管理;负责建设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生物化学研究中心,干细胞研究中心等开放研究中心;负责院校和国际合作;负责研究生教育相关管理事务工作,组织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精品课程及前沿交叉学科讲座。
条件支撑处:
负责中国科学院奥运园区的统一规划和基本建设;提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和布局计划,推动生命科学园区大型仪器平台共享服务,资助科学仪器新功能新方法的开发研究;协同管理蛋白质科学平台、中日联合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大型实验温室等;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促进院地、院企合作;开展转化型研究,推动基础研究向产业化发展,实现科研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成立生化试剂服务中心。
计算信息中心:
承担计算生物学研究中心建设及运行任务,负责院信息化建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