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译
jiǔ yì
(1).辗转翻译(参见象胥、重译)。
a. 《史记·大宛列传》:“重九译,致殊俗。” 张守节正义:“言重重九遍译语而致。”
b. 《文选·张衡<东京赋>》:“重舌之人九译,佥稽首而来王(佥,皆也)。”薛综注:“重舌谓晓夷狄语者。九译,九度译言始至中国者也。”
c. 《晋书·文帝纪》:“虽西旅远贡,越裳九译,义无以逾。”
d. 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东蛮》:“睢盱万伏乖,咿嗢九译重。”
(2).指边远地区或外国。
a. 《晋书·江统传》:“ 周公来九译之贡,中宗纳单于之朝” 。
b. 《汉魏丛书.韩诗外传》(卷五):成王之时(周成王,周武王之子,周公之侄),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期三年,果有越裳氏(清魏源《圣武记》卷七云:老挝,即古越裳氏),重九译而至(参见司马迁《史记》“重译款塞而至”),献白雉於周公。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尔雅释诂:黄发,老也,寿也):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於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於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於万斯年,不遐有佐(《诗.大雅.下武》文,毛传云:远夷来佐也。郑笺云:武王受此万年之寿,不远有佐。言其辅佐之臣,亦宜蒙其馀福也。)。
c. 唐·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归国》诗:“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d. 元·耶律楚材《为子铸作诗三十韵》:“东鄙收句丽,西南穷九译。”
e. 清·王士禄《诏罢高丽贡鹰歌》:“真人御极临八荒,百蛮九译皆享王。
f. 《太公金匮》:武王伐殷,丁侯不朝。尚父乃画丁侯,三旬射之。丁侯病大剧,使人卜之,祟在周;恐惧,乃遣使者请之于武王,愿举国为臣虏,武王许之。太师尚父乃以甲乙日拔其头箭,丙丁日拔目箭,戊巳日拔腹箭,庚辛日拔股箭,壬癸日拔足箭,谓使曰:「归矣。吾已告诸神,言丁侯前畔义,今已遣人来降,勿复过之。比使者归,子之君所息念矣。」使者辞归,至,丁侯病乃愈。四夷闻之,皆惧,各以其职来贡,越裳氏献白雉,重译而至。
(3).官名。汉有九译令,犹后世通译官。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