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基天后宫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介开基天后宫是台湾府城最早的妈祖庙,故以冠以“开基”之名。位于台南市北区自强街12号,是台湾二级古开基天后宫

迹。其别名“小妈祖庙”是与俗称台南的“大妈祖庙”的大天后宫相对而来;另一别名则是冠上了当地的古地名“水仔尾”(该庙位在昔日德庆溪注入台江口的南岸地区)而来。

沿革该庙由郑成功在明永历十七年(1662年)攻下普罗民遮城后改建德庆溪口的“妈祖寮仔”而成,当时称“开基妈祖庙”,其盖庙的砖头是他第二批自厦门来台的舰队所运来的。庙内供奉一尊刻制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的妈祖像,是当年随着郑成功舰队来台的,故俗称为“船仔妈”。

进入清朝统治后,改称为“开基天后宫”。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时,时任福建分巡台湾道的蒋允焄捐修该庙,使其更具规模。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时,台湾府知府蒋元枢又予以修建,使之成为一间三进的建筑,并赠与一尊“倾听观音”在新建的后殿供奉。这尊观音乃蒋元枢所献的“府城三大观音”之一,另外两尊则在祀典武庙与大天后宫中。之后历代亦有所修建。

日治时期,在日本大正十五年(1926年)时因庙宇年久失修,故境内居民们集资重建。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该庙受盟军轰炸而毁损甚重,于是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进行重修,而六十七年(1972年)时,该庙有所改建,增添了繁复的表面装饰而成今貌。

建筑特色该庙基本上是狭长的街屋形式,共三进,由庙外埕、内埕、三川门、拜亭与龙虎井、正殿、后拜殿和后殿组明代三爪龙柱

成。正殿主祀妈祖,随祀着千里眼与顺风耳,后殿则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与十八罗汉等神。

该庙中还有明代样式的三爪龙柱及古匾等文物,而在三川殿庙角有着“憨番抬庙角”的装饰。[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