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草鹀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

南美草鹀(3张)

【中文名称】南美草鹀

【拉丁学名】Embernagra longicauda

【命名者及时间】Strickland, 1844

【英文名称】Pale-throated Pampa-finch, Pale-throated Pampa-Finch, Serra Finch

【科属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雀形目、鹀科、南美草鹀属

【亚种分化】无

物种特征南美草鹀属小型鸣禽,头部青灰色,白眼圈,背部和双翅是均匀的草绿色,羽毛有纹状体,喉黄白色,胸腹部浅达色。每季产3枚卵。栖息于热带稀树草原,小灌木,植被,或在谷仓。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主要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

分布范围分布于巴西,是米纳斯吉拉斯州和巴伊亚州内部高原的特有种。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低危(LC)。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