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由李准的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成的电影<李双双>又名<周喜旺嫂子> 鲁韧导演.张瑞芳主演
[1]
李双双为人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公正、正义感强,丈夫喜旺则胆小怕事、没有准主意。喜旺当记工员,双双鼓励他秉公办事。但他与别人工作时投机取巧,被双双揭发。李双双办事大公无私,被群众选为妇女队长。喜旺受人挑拨,又怕妻子当了妇女队长后更加管不住,便以离家要挟双双。双双心软了,但喜旺得寸进尺,提出约法三章,双双严词拒绝。喜旺真和金樵离家去搞运输。孙有夫妇瞒着女儿桂英为她在城里说了一门亲事,桂英却早与二春相爱,央求双双帮她回绝。孙有媳妇对双双破口大骂,喜旺正好撞到,认为双双管闲事太多,再度离家。
基本信息影片类型剧情国家/地区中国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色彩黑白制作公司海燕电影制片厂 Haiyan Film Studio [中国]
剧情介绍版本一秋收时节,孙庄生产队因正确地执行评工记分制度,社员生产积极性高涨,全庄喜获丰收。喜旺赶车回社,看到一片新气象,悔悟当初,放下架子回家与双双团聚。当夜,喜旺透露了金樵、孙有贪污运输费的事,他得意地表示自己没有参与。双双却批评对坏现象袖手旁观,喜旺深感惭愧,于是到金樵家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双双误会他又负气出走,知道真相后破涕为笑。从此以后,夫妻更加恩爱。版本二根据李犟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 李双双是孙庄生产队社员孙喜旺的妻子,天生一个火辣辣的性子和一张快嘴,最爱“管闲事”,常常以公社社员的身份,与自私落后现象作斗争,因此队里一些有私心的人都忌恨她三分。喜旺恰恰与她相反,爱讲情面怕得罪人,遇到双双“管闲事”与人吵嘴,他就不顾是非曲直,常常出面向人家赔不是,是个胆小怕事、没有准主意的人。
有一年夏天,孙庄生产队修水渠缺少劳动力。双双在家正好没事,便和几个妇女积极分子主动参加修渠。喜旺很不高兴,认为双双上工地既无利可图,又不能做饭侍候他,便多方阻拦,而且两人为此大吵一架。一场争吵引起了双双的深思:为什么修渠的劳动力如此紧张,而妇女在家里却不肯出勤?按照她的判断,这是队里对妇女评工记分太马虎的原故,决定向生产队提建议。李双双的建议,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公社党委决定重新整顿评工分的工作,选举新的记工员。喜旺是队里能写会算的人,被大家选上,但他认为这是得罪人的工作,再三推辞,说自己不识“洋码子”,不会打算盘,后来被双双当众揭了底,喜旺啼笑皆非十分尴尬,只好硬着头皮接受了。喜旺当了记工员,双双一再鼓励他要站稳立场,秉公办事。
有一次,他和副队长金樵、社员孙有三人合包撒肥农活时,投机取巧,不顾质量,并利用喜旺职务上的便利多记工分。事被双双发觉后,向公社揭发了他们不负责任的行为。李双双办事大公无私,深受群众拥护,不久就被群众选为妇女队长。金樵、孙有因为被双双揭发而受了批评,对她心怀不满,挑唆喜旺在家要多加管束。喜旺也怕妻子当了妇女队长后更管不住,便以离家要挟双双。双双心软了,但喜旺此时“得寸进
尺”,对双双来了个所谓约法三章,双双一听就火了,严词拒绝。喜旺讨了场没趣,果真和金樵赶着大车离家搞运输去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孙有夫妇羡慕城里生活,瞒了女儿桂英在城里说了一门亲事。相亲那天,桂英因自己早与队里的二春相爱,央求双双帮她回绝了前来相亲的对象。孙有婆迁怒双双坏了她的好事,大兴问罪之师。这时,适逢喜旺赶车回来,见双双“闲事”越管越宽,一怒之下,再度离家。秋收时节,孙庄生产队因正确地执行了评工记分的制度,鼓舞了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获得了大丰收。喜旺赶车回社,一路上看到妇女们意气风发,歌声不绝,悔悟当初没有听双双的话,他放下丈夫架子主动回家与双双团聚。当夜,喜旺在无竟中又透露了金樵、孙有贪污运输费的事,他认为这次自己坚决没沾边,洋洋得意。谁料双双又批评他不该袖手不管。喜旺深感惭愧,突然又不辞而别。双双误会他又负气出走,跟踪追寻。原来喜旺是到金樵家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双双见此情景,破涕为笑。从此以后,这夫妻俩更加恩恩爱爱,喜旺对桂英、二春说:“我们这叫先结婚后恋爱。”还情不自禁地夸双双:“说真的,你是越变越好看了。”双双也一往情深地回答:“你不也在变吗?”
影片评价"先结婚后恋爱"――张瑞芳和仲星火银幕上不朽的"二人转"!
妇女队长李双双爽直、泼辣敢与自私现象作斗争。丈夫喜旺胆小怕事,不支持妻子工作,先后两次离家。后来看到双双领导生产队获得丰收,主动回家团聚,夫妻言归于好。《李双双》是李准编写的一部展示了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其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抓大放小",即摈弃了"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模式,紧紧扣住人物的性格冲突来吸引观众。影片轻喜剧的艺术样式,浓郁的生活气息及生动的性格化语言都在当时的中国银幕上独树一帜!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更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李双双的银幕形象是60年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
影片一上映就获得了领导和群众的交口赞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十多家报纸都发表了当时公社社员座谈《李双双》的讨论;而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上的评论文章也与好几十篇,都毫无例外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影片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李双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具有强烈的理想化色彩,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时代理想主义、乃至乌托邦精神放大了的形象体现,是一种"人性乌托邦"。同时,李双双的性格也具有强烈的民间传奇性,被强化和放大了的民间文化及其喜剧精神使得影片超越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内容而获得了一种永恒的艺术魅力。
1963年荣获第二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配角四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