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况作品名称:帖嘲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沈起凤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陈小梧,家里之专诸里(1)。负才傲物(2),多所凌折(3)。一日,有人投帖(4)于门,视之,“年眷同学(5)弟某拜”也。讶其素无半面(6),何以来此?而客已金顶华服(7),闯然而入。兴趣手一拱,竟登上座。陈叩其邦族(8),客曰:“仆浙之归安人(9)也。遍觅雅流(10),未曾一睹。今闻小友(11)高才,故尔奉访(12)。”言竟(13),抵掌捋须(14),笑傲自若(15)。
陈睨视(16)而笑曰:“嘻,异哉!世有一字不通之辈,而能知我高才,可谓咄咄怪事。”客戄然(17)曰:“仆虽不才,与汝邂逅萍踪(18),何便知我一字不通,而公然嫚骂(19)?”陈曰:“人之不通,岂在谈文数典(20)?即以君名帖论之,何曾道着一字?”客请其说,陈曰:“君虽遥遥华胄(21),而我家数代明农(22),从未挂名仕籍,‘年’之一字,于义何属?至于指称曰‘眷’,我与贵族实无一点葭莩亲(23)。则此字亦属可删。君游浙学,我隶属吴庠(24),‘同学’二字,全然附会。我年仅三十有二,而君须髩皆苍(25),自称曰‘弟’,无乃(26)太谦。适见君入来,举手一拱,即登宾位,长揖且未之有,何言‘拜’乎?试思此一行名帖中,有一字解得去否?谓君不通,确有明征(27),何曾嫚骂?”客曰:“汝真少不更事(28),此名帖之俗例耳。”陈曰:“君以俗例待我,尚欲觅雅流于在下哉。”拂袖竟入,客彷徨久之,收蓁名帖,踉跄(29)而出。
铎曰(30):“制贵通今(31),礼宜从俗(32),况命帖之箋(33)者乎?乃竟以此贻笑(34),始知正平先生(35),刺中字灭,怀而不投(36),大有卓识。”[1]
作品注释(1)专诸里:在今苏州城内。相传为春秋时刺杀吴王僚的专诸的故里,故名。
(2)负才傲物:依仗着才气而轻视别人。
(3)凌折:欺凌侵犯。
(4)帖:即名帖,相当于现代的名片。
(5)年眷:即同年。科举考试时同年考中的人称同年。
(6)素无半面:向来汉有半面之交,即素不相识。
(7)金顶华服:戴着饰金的帽子,穿着华丽的衣服。
(8)叩其邦族:询问其籍贯家世。
(9)“仆浙”句:我是浙江归安县人。仆,自谦之辞。归安,县名,在今浙江吴兴县。
(10)“遍觅”句:到处寻访高雅之士。觅:寻访。雅流,高雅之士。
(11)小友:年长者称可敬佩的年青人为小友。
(12)“故尔”句:因此前来拜访。
(13)竟:完毕。
(14)抵掌捋(lǚ吕)须:拍着手掌捋着胡须,是傲然自若的样子。
(15)笑傲自若:谈笑自得,态度傲慢。
(16)睨(nì逆)视:斜着眼睛看,表示轻蔑。
(17)戄(jué觉)然:敬畏的样子。
(18)邂(xiè械)逅(hòu后):不期而会。萍踪: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因称无定的行踪为“萍踪”。这里应为萍水相逢的意思。
(19)嫚骂:同“漫骂”。
(20)谈华数典:即谈论文学与历史典故。
(21)华胄:显贵者的后代。
(22)明农:普通农民。明农,即萌农,“萌”与“氓”通。
(23)葭(jiā家)莩(fū孚):本为芦苇里的薄膜,多用来比喻疏远的亲戚。
(24)吴庠(xiánɡ祥):吴地县学。庠,古代学校名。
(25)须髩(bín宾)皆苍:胡须和鬓发都花白了。髩,同“鬓”。苍,花白颜色。
(26)无乃:岂非。
(27)明征:即明证。
(28)少不更事:年轻而不懂世事。不更事,缺少生活经历。
(29)踉(liànɡ亮)跄(qiànɡ呛):走路跌跌撞撞的样子。
(30)铎曰:《谐铎》模仿《史记》和《聊斋》的体例,每篇之后,均有“铎曰”,说明作意和对故事的评价。
(31)制贵通今:一切制度法规贵在适应今天的现实情况。
(32)礼宜从俗:礼仪应服从当地的风俗。
(33)命帖之箋:写名片用的箋纸,这里指名片。
(34)贻笑:让人耻笑。
(35)正平先生:东汉人祢衡,字正平,少有才辩,气尚刚傲,曹操想召他为鼓史,他怒骂曹操,后被黄祖所杀。
(36)“刺中”二句:名片上的字迹都磨光了,还是不愿意轻意给人。刺,名帖。[1]
作品赏析该篇选自沈起凤《谐铎》。铎,本为金口木舌之铃,上古传布政令时,用以警众的工具。该书取名《谐铎》,含有“寓庄于谐,借以劝惩”的意思。书中的内容,多取材于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文字恣肆流畅,每事之后,附以评论,表明写作用意,对读者理解文意,有一定参考价值。
客人的一张名片和几个求见动作,从“礼宜从俗”的角度来看,本来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却招来了负才自傲的陈小梧的百般奚落,最后,他置来客于不顾,“拂袖竟入”。作者在具体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负才傲物,盛气凌人的知识分子形象。[1]
作者简介沈起凤(1741—?),字桐威,号(上“艹”下“宾”)渔,江苏吴县人。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举人,酷爱音律,编有传奇剧本三十余种,为当时著名的戏曲家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