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风筝的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

作者: (美)卡勒德·胡赛尼(Hosseini,K.) 著,李继宏译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5-1

字数: 226000

页数: 362

开本: 32

I S B N : 9787208061644

定价:25.00 元

内容简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小说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作者

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正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他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后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热销6万册,创下出版奇迹。胡赛尼本人更因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

胡赛尼的父亲为外交官,母亲是喀布尔女子学校的教师。1970年,全家随父亲外派到伊朗的德黑兰,在1973年,全家搬回喀布尔。同年,他母亲生下了最小的弟弟。这一年是阿富汗政权维持稳定的最後一年。之後政变与外侵不断,也结束了胡赛尼在阿富汗美好的童年。1976年,胡赛尼的父亲在法国巴黎找到了工作,于是全家搬迁到巴黎居住,由於阿富汗政权极不稳定,全家就再也没有返国了。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他父亲决定向美国申请政治庇护,之後就举家移民到美国加州的圣荷西。初时经济贫困,曾向美国政府领取福利金与食物券。

1984年,胡赛尼高中毕业,申请到圣塔克拉拉大学念生物,毕业後在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医学系就读,1993年取得了MD(行医执照)证,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锡安山医学院完成实习工作。目前他是一位内科医师。已婚并育有两位孩子。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使胡赛尼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

相关评论小说《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剧情跨度是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全书类似自传体小说,主人公的经历和背景非常类似作者本人的经历背景。主人公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积德,在当地非常有声望。而主人公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的温情而心生嫉妒。主人公儿时性格懦弱,仆人的孩子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主人公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主人公一家被迫出走美国。后来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主人公回阿富汗寻找当年的仆人小孩,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主人公鼓起勇气,第一次象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说:“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而媒体更是好评如潮。

《出版商周刊》:“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

《人物》:“凡夫俗子在历史狂涛里的独立奋斗,一部非比寻常的小说。”

《纽约时报》:“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的亲密友谊,成为贯穿全书的脉络。作者笔下的阿富汗温馨闲适,却因为不同种族之间的摩擦而现紧张,充满令人回萦难忘的景象。

《华盛顿邮报》:“没有虚矫赘文,没有无病呻吟,只有精炼的篇章,细腻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作者对祖国的爱显然与对造成它今日沧桑的恨一样深。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近似川端康成的《千羽鹤》。”

《芝加哥论坛报》:“一部生动且易读的作品。”

《旧金山纪事报》:“一鸣惊人之作。一对阿富汗朋友的故事,也是关于文化的不可思议的故事。真正让人荡气回肠的经典小说。”

《丹佛邮报》:“一部美丽的小说,2005年写作最佳、也最震撼人心的作品。”

《水牛城新闻》:“小说的高潮如此残忍又美丽,令人不忍揭露,作者以恩典与救赎勾勒生命圆满循环的功力展露无遗。一部极具疗愈力量的文学作品。”

书摘2001年12月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十二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

今年夏季的某天,朋友拉辛汗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要我回去探望他。

我站在厨房里,听筒贴在耳朵上,我知道电话线连着的,并不只是拉辛汗,还有我过去那些未曾赎还的罪行。挂了电话,我离开家门,到金门公园北边的斯普瑞柯湖边散步。晌午的骄阳照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数十艘轻舟在和风的吹拂中漂行。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它们舞动着,飞越公园西边的树林,飞越风车,并排飘浮着,如同一双眼睛俯视着旧金山,这个我现在当成家园的城市。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我在公园里柳树下的长凳坐下,想着拉辛汗在电话中说的那些事情,再三思量。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抬眼看看那比翼齐飞的风筝。我忆起哈桑。我缅怀爸爸。我想到阿里。我思念喀布尔。我想起曾经的生活,想起1975年那个改变了一切的冬天。那造就了今天的我。P1-2

改编电影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追风筝的人

更多中文片名

追风筝的孩子

更多外文片名

Cacciatore di aquiloni, Il .....Italy

Caçador de Pipas, O .....Brazil

Cerfs-volants de Kaboul, Les .....France

Drachenläufer .....Germany

国家/地区:美国

类型:剧情

片长:122分钟

上映日期:2008年3月13日泰国

对白语言:英语 / 达里语

发行公司:梦工厂

〖演职员表〗

导演

马克·福斯特 Marc Forster

编剧

David Benioff .....(screenplay)

Khaled Hosseini .....(novel)

演员

肖恩·托布Shaun Toub .....Rahim Kahn

萨伊德·塔格马奥 Saïd Taghmaoui .....Farid

阿托莎·利奥妮 Atossa Leoni .....Soraya

Khalid Abdalla .....Amir

Homayon Ershadi .....Baba

Ahmad Khan Mahmidzada .....Hassan as a child

Zekeria Ebrahimi .....Amir as a child

L. Peter Callender .....Dean of Students

Larry Brown .....Gas station customer

Vsevolod Bardashev .....Russian Soldier

Sayed Jafar Masihullah Gharibzada .....Omar

Mir Mahmood Shah Hashimi .....Business Man in Baba's Study

Nabi Tanha .....Ali

Elham Ehsas .....Young Assef

Bahram Ehsas .....Wali

Tamim Nawabi .....Kamal

Mohamad Nabi Attai .....Uncle Saifo the Kite Seller

Mohamad Nadir Sarwari .....Spice Merchant

Mustafa Haidari .....Party Worker

Ahmad Yasar Shir Agha .....Birthday Singer

Mohammad Aman Joya .....Mahmood

Abdul Azim Wahabzada .....Karim

Sayed Miran Farhad .....Burly Man in Truck

Igor Radchenko .....Soviet Union Officer

Jesse Robertson .....Man at Bar

Josh Chamberlain .....Pool Player #1

制作人

William Horberg .....producer

Laurie MacDonald .....executive producer

萨姆·门德斯 Sam Mendes .....executive producer

Walter F. Parkes .....executive producer

Mark Sourian .....executive producer

E. Bennett Walsh .....producer

Rebecca Yeldham .....producer

Kwame Parker .....associate producer (as Kwame L. Parker)

原创音乐

阿尔贝托·伊格莱西亚斯 Alberto Iglesias

摄影

Roberto Schaefer

剪辑

Matt Chesse

选角导演

Kate Dowd

艺术指导

Carlos Conti

美术设计

Karen Murphy

布景师

Maria Nay

Caroline Smith

服装设计

Frank L. Fleming

视觉特效

David Ebner

副导演/助理导演

Sharon Lam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Alyson Latz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ichael Lerman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Peter Thorel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Sean Vawter .....addition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MacDonald/Parkes Productions [美国]

Sidney Kimmel Entertainment

Wonderland Films [美国]

Participant Productions [美国]

Neal Street Productions [美国]

发行公司

梦工厂 DreamWorks SKG [美国] ..... (2006) (US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 (2008)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 (2008) (Netherlands) (theatrical)

派拉蒙优势 Paramount Vantage [美国] ..... (2007) (US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新加坡] ..... (2008) (Singapore) (theatrical)

Paramount Pictures ..... (2007) (UK) (theatrical)

Paramount Pictures ..... (2008) (Mexico) (theatrical)

特技制作公司

Film Effects Co. Ltd. [新西兰]

Proof [美国] ..... (pre-visualization)

其它公司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 dollies

Dolby Laboratories [美国] ..... sound mix

Entertainment Clearances Inc. [美国] ..... rights and clearances

Media Distributors Film Source [美国] ..... emergency additional film source

Rockbottom Rentals ..... cell phone rentals/walkie rentals/satellite phone rentals

Runway Inc. [美国] ..... additional support

Deutsche Grammophon [德国] ..... soundtrack

〖剧情介绍〗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抛开罪恶感,重新找回那个善良纯真的自我的机会……

故事对焦在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两个孩子——12岁的埃米尔,以及他家的仆人哈桑,两个人是感情很深的好朋友。由于都对风筝有着难以抑制的喜爱,他们参加了斗风筝大赛,而埃米尔因为父亲对哈桑过多的赞扬和奖励和对自己的冷淡失望,心中一直感到挫败和不平,希望通过这次风筝大赛来获得父亲的认同和赞赏。他们最终赢得了斗风筝大赛,然而在哈桑为埃米尔追回他们赢来风筝时,遇到了一个来自于普什图族的暴徒;埃米尔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残忍地强奸,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去救他。回家后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卑惭愧,每天面对哈桑让他内心备受煎熬,为了自己眼不见为净便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让父亲赶走哈桑父子。明知是莫须有,哈桑仍然一口承认自己偷表,因为阿米尔是他的兄弟。尽管阿米尔父亲愿意原谅他们,但哈桑父子仍然坚持离开。两人的友谊就此切断,随后埃米尔移民美国,带着缠绕了自己一生的负罪感。

2000年,已经是功成名就的知名作家的埃米尔因为对儿时挥之不去的梦魇和记忆,在良心上受到了难以忍受的折磨,所以他毅然从旧金山回到在塔利班残忍的暴权制度统治下、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危机的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那个印记了两个人之间的一点一滴的城市,埃米尔决定面对自己的心魔,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之路的第一步。他要正视长久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那些秘密,做最后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将一切都重新归进正轨,找回那个被遗失在了过去的自我。

〖相关评论〗

不可否认,影片有的时候确实显得有点贸然,对于小说中提到的阿富汗文化的细节上处理得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不过这些都不足以掩盖它的闪光之处。

——《滚石》

影片是如此让人信服,里面的异帮色彩制造了许多紧张的情绪,尤其是在中国拍摄的那部分场景,很少有人能看出那并不是阿富汗。

——《好莱坞报道》

导演马克·福斯特只是将相对残忍的情况与社会的等级之分,用一种迪斯尼式的理想状态表现出来而已。

——《世界电影观》

因为过于追求那种时事性和轰动效应了,才使得影片只有伤感,并无深刻的意义。

——《纽约媒体》

〖幕后制作〗

关于原著

2003年,这部由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创作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经问世,随即以最快的速度突袭至世界各地畅销小说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即使是4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小说讲述了一个受到阿富汗文化背景着色的故事,在那个遥远、备受战争折磨的国度,近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全球发生冲突的焦点之地,也许你将这样的一个地方作为故事的背景地,确实不太可靠,但《追风筝的人》中所讲述的那些亲情关系、孩童时期的友谊、请求宽恕的勇气以及只能存在于爱当中的救赎的大众主题,无论你身处何处、经历过什么样的文化熏陶、肤色为何,都会被它深深地感动。

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个出生在阿富汗的医师,就像他笔下的主角一样,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胡赛尼就离开了阿富汗来到美国,而且几十年来都不曾回去过。所以说,他之所以创作这部《追风筝的人》,完全是想展现给读者一场情感方面的旅程,穿越了不同的大陆,抵达一个男人深处对纠正一个可怕的错误的追求--这是一个困扰了他整整一生的致命失误。胡赛尼利用这样一个悬疑与紧张感占同等地位的故事,灵巧熟练地将个人观点与政治环境编织在了一起,虽然它根本就是虚构的,但由于作者本人对故事的背景地喀布尔的成长环境的熟悉程度,使其显得很有真实感。尤其他还原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塔利班政权崛起之前的喀布尔,那个时候的喀布尔还有着“中亚的珍珠”的美誉,再加上胡赛尼移民美国的体验,更加可以让他从内容的人性和现实感着手,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位读者。小说在超过34个国家卖出了800万册,正是因为它那强大的故事性,从而跳脱出了文化和国境所带来的限制。

对于卡勒德·胡赛尼来说,《追风筝的人》大受欢迎也引起了连锁反应,当然包括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改编版本,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胡赛尼说:“小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动静,我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惊讶的,但回头想想,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人们看重的,相信还是小说营造的那个强烈的情感氛围,这里讲述的主题--罪行、友谊、宽恕、失去以及对于弥补过失的欲望,都可以和你的切身经历联系起来,可以让你成为比想象中更好的那个人。这不是专属于阿富汗的主题,而是有关人性之旅的,无论什么样的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都能接受它。”

关于影片

相信正是因为这些大众化的主题,才使得《追风筝的人》上市没多久就在国际上获得了畅销小说的声誉。事实上,在这本小说还未成形、正处于手稿的阶段时,就已经引起了制片人威廉·霍伯格(William Horberg)和丽贝卡·耶登汉姆(Rebecca Yeldham)的注意了,他们之前都是梦工厂动画部门的合作伙伴。当霍伯格和耶登汉姆读到卡勒德·胡赛尼朴实的语言描述时,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碰触到了一个非凡的作品,耶登汉姆说:“可以说,这本小说是我读过的文学史上最强大、最有戏剧效果的作品之一,很神奇,我们都很喜欢它,一刻不停地幻想着它变成影片的样子。这是一个以一种充满感情、能够引起你无限回忆以及美丽的方式描述的故事,拥有它自己在视觉上的翻译画面--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似乎真的看到书中所讲述的那些事情就在眼前发生。”霍伯格补充道:“阅读《追风筝的人》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体验,会让你产生一种强大的情感波动,让你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无论你在过去做过什么,你都相信未来会更好。虽然你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个故事,但却真的深陷在故事所蕴含的秘密和伤痕中,因为我们在过去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你跟随着小说中的个男孩,走进了一种文化、一个家庭,当然也包括埃米尔这个角色对自己的错误所进行的补救。我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如果将这个故事用影像表现出来,就会拥有更多值得开发的潜能。”

威廉·霍伯格和丽贝卡·耶登汉姆又将小说拿给沃尔特·帕克斯(Walter Parkes)和劳里·麦克唐纳(Laurie MacDonald)看,并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几个人同时放弃了在梦工厂的主流制片人的身份,进入独立制片的领域。当电影人们联合拿下小说的改编版权后,他们就开始着手剧本的创作了,对于帕克斯来说,小说的中心地带就在于神秘且很脆弱的儿时好友之间的友谊维系:“我与我10岁或11岁交的好友之间,一直存在着那种很私密却也很奇幻的联系,现在也是如此,已经成为我们相处的一种模式了。”麦克唐纳补充说:“整个故事关注的都是孩子在情感上具有的那种弹性,在个人的世界中,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之间的联系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那么地真诚,那么地悲伤,可是最终却带给我们希望。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小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另外,四位电影人还争取到卡勒德·胡赛尼本人成为将小说带上大银幕的一个积极的合作伙伴,保证他在所有的创作过程中,都有决定的权力,威廉·霍伯格解释说:“胡赛尼是我们通往那个小说所营造的世界的使者。”

就在影片的发展中期,2005年的时候,威廉·霍伯格和丽贝卡·耶登汉姆同时离开了梦工厂,霍伯格加盟到西德尼·凯米尔(Sidney Kimmel)创办的电影公司,那里以尊重有天分的电影人和高质量的电影故事而闻名,基于此,凯米尔也成为了《追风筝的人》热情的支持者,而霍伯格也以制片人的身份有条不紊地筹划着。这时,杰夫·斯克尔(Jeff Skoll),小说的忠实粉丝之一,也加盟到电影公司,成为另一位投资人。

与此同时,小说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为了文学界的一个风向标,这样的成就就连那些颇具慧眼的电影人们也没料到,沃尔特·帕克斯承认道:“坦白地说,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想到,《追风筝的人》竟然能够以这种如此主流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故事,拥有那种勇敢的戏剧尺度,而其中关于救赎的中心话题以及与真正自我搏斗的过程,都让它变得经典且美妙。所以我们就假设它可能会成为那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王牌小说,然后再同样期待,也许几年后,美国主流电影工业的大环境,也能够如此开放,多制作一些这种拥有多重文化氛围的好故事。”

曾经获得过金球奖提名,并执导过《笔下求生》、《寻找梦幻岛》和《死囚之舞》的导演马克·福斯特负责将这部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畅销小说带上大银幕,他连同云集了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再加上一些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本土的临时演员,共同演绎了这个非常大众化的人性故事,专门讲给那些渴望着获得第二次机会的人听,希望以此能够带来一些实质的改变,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宽恕。

精彩花絮

·《追风筝的人》小说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个普通的阿富汗裔美国医生,他因该作品获得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影片中许多放风筝的场景中,小演员都是拉着气球在跑,至于风筝,则是后期制作的时候合成上去的。

·饰演哈桑的艾哈迈德·汉·马赫米扎达(Ahmad Khan Mahmidzada)以及他的家人,一直要求有关强奸的那部分场景可以从影片中剪掉。

〖精彩对白〗

Amir: I'm going to find a boy. His father meant a lot to me.

埃米尔:我在寻找一个男孩,他的父亲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

Rahim Kahn: Now there is a way to be good again...

拉希姆·卡恩:现在,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Older Hassan (voice): I dream that my son will grow up to be a good person, a free person. I dream that someday you will return to revisit the land of our childhood. I dream that flowers will bloom in the streets again... and kites will fly in the skies!

长大后的哈桑(画外音):我梦到了我的儿子会成长为一个好人,一个拥有自由意志的人;我梦到了有一天,你会回到我们童年玩耍的这片土地,故地重游;我梦到了鲜花再次在街道上盛开……天空满是色彩斑斓的风筝!

Amir: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故事结尾)

埃米尔:为你,千千万万遍。

【观后感】

——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断线的风筝会飞到哪里去,甚至连它的影子都不值得去追随。只要你能为它而付出真心,它一定就在你所追寻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