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作者灵澈,体裁为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一方面如实地介绍作者自己清净修行,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涯,另一方面也讥讽那些趋赴清高却又恋栈官位的官僚们虚伪的行为。

作品名称: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创作年代:

唐朝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灵澈

目录

作品原文作品注释作品简析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①。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②。[1]

作品注释①外事:身外之事,世事。麻衣:麻织的衣,指粗布衣。草座:用蒲草编织的圆垫,俗称蒲团,供僧人跪拜和打坐时使用。

②休官:辞官,退职。林下句:林下为幽静偏僻处所,指退隐之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欧阳修)《集古录》云:“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俗相传以为俚谚。庆历中,许元为发运使,因修江岸,得斯石(灵澈此诗之刻石)于池阳江水中,始知为灵澈诗也。”[1]

作品简析韦丹,唐代名臣,出身杜陵(陕西省长安县东北)望族。字文明,早孤。从外祖父颜真卿学。举明经,历任容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史。唐范摅《云溪友议》载:灵澈居洪州大悲寺和庐山东林寺时,韦丹时任江南西道观察使兼洪州刺史,两人结为忘形之交,时有诗歌唱和。一次,韦丹寄诗东林寺给灵澈,诗中颇含退官归隐之意。灵澈阅后,深有感触,便作此诗为答。这首诗中一方面如实地介绍了作者自己清净修行,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涯,另一方面也讥讽了那些趋赴清高却又恋栈官位的官僚们虚伪的行为,其实也嘲笑了韦丹这位方外之友。诗写得浅显通俗,但却很有内蕴。[1]

作者简介灵澈(746—816),字澄源,唐代浙江会稽云门寺僧。俗姓汤,越州会稽(浙江省绍兴市)人。少时曾从严维学诗。出家后先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讲律,再至吴兴抒山妙喜寺与诗僧皎然切磋。公元785—804中,由皎然推荐先后结识包佶、李纾等。因受忌遭谤贬至福建汀州,遇赦后客居安徽宣州,卒葬于宣州。他是唐代著名诗僧,与皎然齐名。著有《律宗引原》十卷、《酬唱集》十卷,存时十六首,编为一卷,收入《全唐诗》。[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