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黟县通济桥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黄山市黟县通济桥通济桥原名“戊巳桥”。坐落在黟县城北门外,面向临漳门,横跨漳水,俗称”北门桥”.它是黄山市境内始建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桥,

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由县尉李称倡建,明嘉靖年间水毁,由余枝华、汪隐等人带头集资重建,桥成刻碑为记。清乾隆年间复被水毁,由余种德捐资修建,并改“戊巳桥”为“通济桥”,取通畅济世之意。桥为石拱三孔,中孔两侧上方嵌有歙县青石刻“通济桥”三个大字,全桥长32米,连南北石级共长42米,宽b术,高8米。桥身用花岗岩垒砌,桥面铺条石,两侧各设24根栏柱和23块栏板,两边桥头栏板呈抱鼓石状,全用黟县青砌结。由于桥短柱密,更显结构严谨,端庄古朴,精巧玲珑。桥墩向上游延伸超出桥体,墩头成削尖状,以利分水,缓解洪峰冲力。昔日桥上正中还有石雕莲花柱一根,柱顶镂空可点油灯,用以照明。柱体为正八面,每面皆有“南无阿弥陀佛”字样,且上方有一合掌释迦牟尼佛像。现已被毁。桥为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