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校诗人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所谓驻校诗人,就是住在校园,以创作者的身份,对有志于创作的文学系或比较文学系的学生进行帮助的诗人。

在国外,驻校诗人制是很多著名大学常见的文学与大学教育沟通互补的方式,它作为“美国式”的培养人才的方式,成为美国大学英文系学科机制的一部分,被称为创造性写作项目。在美国有两种驻校诗人,一种是名气很大的诗人进入学校成为教授,可以带研究生;另外一种没有教学任务。

在国外,驻校诗人是一种很高的荣誉,许多国家的“桂冠诗人”都出自大学,不少大学教授本身就是诗人,教授诗歌写作,并成为“学院派”诗人的主体。

国外驻校诗人的例子有: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他经常在大学演讲,有时住上一段时间;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他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当驻校诗人时,美国有评论家说,“一个驻校诗人胜过多少个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创立驻校诗人制度的高校。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华文青年诗人奖评委吴思敬先生是历届驻校诗人的导师。首都师范大学的驻校诗人是《诗刊》社从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诗人中选出的,驻校诗人在首都师范大学驻校期间,不仅学费食宿全免,并且每月能得到学校和《诗刊》社提供的一千多元的补助。入选首师大的驻校诗人,经过一年的创作,知名度更大。首师大第一位驻校诗人是来自山东的邰筐。邰筐从未上过大学,来首都师范大学之前做过19种工作,他白天忙着讨生活,只能用晚上的时间写诗。他一心向往大学,成为驻校诗人就可以安心学习和创作了。

2012年4月,《乡愁》作者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驻校诗人在校园内架起了心与心之间的桥梁,对学生或普通读者了解诗歌起了重大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们看到诗人普通人的一面。

“驻校诗人”做法有利于青年诗人的成长。我国青年诗人大多靠自己奋斗,很多人生活和创作条件艰苦,这导致许多优秀诗人不得不停止创作。诗人进入学校后,学校能给他们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同时让他们利用学校的资源,也可以和研究生们、展开互动交流。[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