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圆锥投影的概念
在切圆锥投影中,离开标准纬线愈远,变形愈大。如果制图区域包含纬差较大时,则在边缘纬线处将产生相当大的变形。因此,采用双标准纬线圆锥投影比采用单标准纬线圆锥投影变形要小些。如果有更多的标准纬线,则变形会更小些,多圆锥投影就是由这样的设想建立起来的。假设有许多圆锥与地球面上的纬线相切,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于这些圆锥面上,然后沿同一母线方向将圆锥剪开展成平面,如图2-48所示。由于圆锥顶点不是一个,所以纬线投影为同轴圆弧,其圆心都在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除中央经线为直线外,其余的经线投影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凡是经纬线形式符合上述特征的,均称为多圆锥投影。由于多圆锥投影的经纬线系弯曲的曲线,具有良好的球形感,所以它常用于编制世界地图。
(二)普通多圆锥投影
普通多圆锥投影除了中央经线和每一条纬线的长度比等于1外,即m0=1,n=1其余经线长度比均大于1。这个投影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相等,在每一条纬线上经线间隔相等。普通多圆锥投影属于任意投影,中央经线是一条没有变形的线,离开中央经线愈远,变形愈大。这个投影适于作南北方向延伸地区的地图。美国海岸测量局曾用此投影制作美国海岸附近地区的地图。
普通多圆锥投影的另一个用途是绘制地球仪用的图形。把整个地球按一定经差分为若干带,每带中央的经线都投影为直线,各带的投影图在赤道相接,将这样的图形贴于预制的球胎上,就成为一个地球仪。
(三)改良多圆锥投影
改良多圆锥投影是由普通多圆锥改良而成的。过去长时期国际上用它编绘百万分之一分幅地图,这是由1909年伦敦国际地理学会议决定的,故又名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投影。
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在纬度0°—60°范围内,按纬差4°、经差6°分幅;在纬度60°—76°范围内,按纬差4°、经差12°分幅;在纬度76°—88°范围内按纬差4°、经差24°分幅。每幅单独投影。每幅图的南北两条边纬线是同轴圆弧,其圆心位于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将这两条纬线按经差1°等分,过相应分点连成的直线即为各条经线。其他纬线是4等分各经线后,将相应分点联成的平滑曲线。
这个投影南北两条边纬线长度比等于1,其余纬线长度比均小于1,以中央纬线长度比为最小。在按经差6°的分幅中,距中央经线经差为±2°(在按经差12°的分幅中,距中央经线经差为±4°,在按经差24°的分幅中,距中央经线经差为±8°)的经线长度比等于1,中间经线长度比小于1,边缘经线长度比大于1。这种投影按变形性质来说属任意投影。由于每一幅图包括的范围不大,因而变形很小。在我国范围内长度变形不超过0.06%,面积变形不超过0.12%,角度最大变形不超过5’。故总的来说,这种投影精度还是很高的。但因它不具有等角条件,故现已被等角圆锥投影所取代。
(四)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这个投影是由我国地图出版社于1963年设计的一种不等分纬线的多圆锥投影。赤道和中央经线是互相垂直的直线,其他纬线为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弧,其圆心均在中央经线的延长线上;其他经线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各经线间的间隔,随离中央经线距离的增大而逐渐缩短,按等差递减。极点为圆弧,其长度为赤道的1/2。
这种投影的变形性质属任意投影。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面积变形在10%以内,面积比等于1的等变形线自东向西横贯我国中部;中央经线和纬度±44°交点处没有角度变形,我国境内绝大部分地区的角度最大变形在10°以内,少数地区在13°左右。地图出版社用这一投影编制过数种比例尺的世界政区图和其他类型的世界地图。
1976年地图出版社又拟定了另外一种不等分纬线多圆锥投影——正切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这个投影的经线间隔,由中央经线向东西两侧按与中央经线经差的正切函数递减。正切函数随角度增加递增速度越来越快。因此,正切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的经线间隔,在中央经线附近变化较小,在远离中央经线的地方,变化较大。地图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1:1400万世界全图采用了这个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