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简要概况北京大学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1]隶属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立于2001年,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放射性分子探针的研究、分子显像、肿瘤放射靶向治疗、诊断和治疗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建设,已建成一个完整的从分子、细胞水平到组织水平再到活体动物的放射性分子探针及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和评价平台。研究中心依靠上述平台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以及教育部“985”和“211”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目前已授权3项。2008年获美国核医学学会Berson-Yalow奖。

研究领域近年来,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等单位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不同的分子上,制备出不同的分子探针,进行肿瘤的显像与治疗研究。同时根据分子影像的发展趋势,开展了多模态、多靶点分子探针的研究。

研究工作主要分以下四个方面:

- 肿瘤分子影像

- 肿瘤放射靶向治疗

- 双功能分子探针

- 双靶点分子探针

科研团队目前研究中心有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1名,副教授1名,主任技师1名,讲师1名,主管技师1名,合作教授3名以及多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公共服务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拥有从事化学合成、放射性标记与分析、细胞实验、组织学分析以及动物实验的所有条件及技术。研究中心配有放射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分析测量室、细胞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可进行放射性实验的动物实验室及符合GMP标准的放射性药物制备场所,同时配有全自动γ计数器、液闪仪、带有放射性检测的HPLC、快速蛋白纯化系统,放射性薄层扫描仪、高速低温离心机、活度计、冻干机及纯水系统等仪器设备。研究中心还共享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国家计量认证单位)的各种大型仪器,包括小动物成像仪、核磁、高分辩质谱、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电镜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医学同位素研究中心提供有关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服务,包括放免分析、受体配体亲和力测定、多肽及抗体分子的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小动物活体成像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