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坊刻的兴起fāng kè ㄈㄤ ㄎㄜˋ

坊刻

坊间所刻;坊本。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又误取制举文之坊刻评论付之,西土人不别也,尽译之以归。”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旧刊之本,类坊刻,且日久漫漶, 显鹤 病之。”

坊刻,指书坊刻书。书坊是古代买书兼刻书的店铺,是一种具有商业性质的私人出版发行单位,由书坊刻印的书称为坊刻本、书坊本或书棚本。书坊刻书在刻书业中开始得最早,地域分布最广,其印刷量也最大。最先采用雕版印刷的就是民间书坊,而官刻和私刻都是在坊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坊刻的发展到了宋代,坊肆书商规模又有发展。有些书坊专门接受委托雕印业务,刻印和售卖书籍。有的书坊拥有自己的刻工和印刷工匠,并聘人编辑新书,印刷出售。坊刻之书具有名目新、刻印快、行销广的特点。两宋书坊刻书,以建安余氏和临安陈氏最为著名。

宋代书坊刻书内容十分广,归纳起来大致有:科举应试之书;日常参考书;民间诗歌、戏曲、小说、平话、弹词之类的通俗文学作品;违反封建政策的禁书。在版刻艺术方面,书坊刻书家也勇于创新,发明了许多刻印艺术形式:黑口、书耳、正文注疏合刊、重言重意、多附插图图文互重;刻书行款字体的变化;牌记。

明代坊刻的特点:历史悠久;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刻书内容丰富,面向民间;旨在牟利;编、刻、售合一,发展较快。

坊刻的作用由于书坊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坊刻书在形式上较之其他刻书系统的印本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且由于坊刻所受到的思想束缚少,更接近下层社会,了解并注重民间需要,敢于标新立异,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图书形式的发展。

当然坊刻也有诸多弊端:刻本内容层次不齐;文字校勘水平较低;刻印技术不精,纸墨粗劣,使人无法阅读。即使如此,坊刻在普及文化;满足群众需要以及促进印刷术发展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坊刻还繁荣了当时的文艺创作,活跃了书籍贸易,推动了造纸制墨等手工业的发展,对后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