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姓起源
扈(Hù)姓源出有四: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左传》、《汉书》等记载,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夏启强行继承了王位,建立夏朝,自称夏后启。夏启的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极大不满。
其中有一个诸侯国叫有扈氏国,也是大禹的后人,是夏启的庶兄,受封于有扈(今陕西扈县),建立有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自己有责任维护传统的禅让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启。夏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逝世不久,诸侯们对大禹的丰功伟绩记忆犹新,因此大多愿意出兵助夏启,所以夏启就占了很大的优势。双方军队在甘(今陕西户县)相遇。交战前,夏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著名的《甘誓》,记载在典籍《尚书》中,其中列举了有扈氏国的种种罪状,并公布了作战计划及赏罚规定。
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族人英勇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国。有扈氏族人后来以原国名为姓氏,称有扈氏,后简化为单姓扈氏、有氏。
有氏因已失国,遂改称冇氏。“冇”就是“没有”的意思,以念失国之痛。
扈氏后来又分为扈氏、户氏、鄠(Hù)氏三氏。其实扈、户、鄠三字音同字异,实为一姓。户氏就是由“扈”字去“邑”而为户氏;而鄠氏则是因秦始皇改“扈”为“鄠”,因称鄠氏。
扈氏、户氏、鄠氏、冇氏,四氏同宗同源,世代相传至今。
另有一说,是夏启建立了夏王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地(今陕西户县),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以国名为姓氏,称扈氏,是扈氏的另一支来源。
著名的东汉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述:“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斯、芈。己姓之嗣飂叔安,其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乃学扰龙,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凡因祝融之子孙,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
总之,年代久远,实不可考,宜传宜信,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附_夏启《甘誓》:
夏启称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
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第二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扈地干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中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代北鲜卑族有扈地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扈地干氏部落在此期间改为汉姓扈氏、干氏两种姓氏,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 满族扈伦纳喇氏,通古斯语为Hulunnara,汉义“盔顶”,以扈伦河名为部名,因以称氏,后蒙古酋长星根达尔汉灭扈伦纳喇部,兼并其民众,迁徙叶赫河岸为叶赫部,以部为氏,改称叶赫氏,满语为Yeh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与哈达部、乌喇部、辉发部各自在扈伦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史称“扈伦四部”,后皆为后金天命汗(清太祖)佟·努尔哈赤所统一。清朝中叶以后,扈伦纳喇氏的主要分支叶赫氏、扈伦氏、纳喇氏等,多冠汉姓为扈氏、叶氏、那氏、纳氏等。
⑵. 满族瑚锡哈哩氏,亦称祜什哈礼氏、瑚克沙哈里氏,满语为Husihari Hala,以地为氏,世居瑚锡哈理(今黑龙江宁安东北部)、依兰费尔塔哈(今吉林市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三姓(今黑龙江依兰)等地。后有赫哲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赫哲族氏、锡伯族瑚锡哈哩氏多冠汉姓为扈氏、华氏、关氏、胡氏等。
⑶. 满族科奇哩氏,亦称柯齐礼氏、郭齐里氏,满语为Keciri Hala,世居瓦尔喀阿库里(今乌苏里江上游支流俄罗斯境内阿库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汉姓为扈氏。
⑷. 满族托和啰氏,亦称托科罗氏、托活络氏、脱阔罗氏、托忒克氏,满语为Tohoro Hala,汉义“套马”或“把袋子驮在马背上”,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喀穆(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南)、奥里迷(今黑龙江同江)、毕瞻(今黑龙江毕瞻河流域)、松花江与黑龙江沿岸。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扈氏、陶氏、托氏、妥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扈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二、迁徙分布
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十四位门阀。
扈姓出自姒姓。上古时候,尧帝将帝位禅让给舜帝,舜帝又因大禹治水有功而把帝位禅让给大禹。而大禹后来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了夏朝,历史上称为夏启。由于大禹违背了传统的禅让做法,所以引起了一些诸侯的不满。其中有个叫有扈氏的起兵反对启,但是却被启打败,氏族几乎灭绝。有扈氏残留的族人为了避难,就把姓氏改为扈,成为扈姓的起源。一说启建立了夏朝以后,将自己的后代分封在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了扈国。而扈国公族的后代,有的取国名为姓氏,称为扈氏,是今天扈姓的另一支来源。扈氏起源于陕西户县,早期活动在河南一带,汉唐时向西发展,在京兆郡(今陕西西安)形成扈氏名门。由于历史原因,后来分散到全国各地。有一分支在湖广麻城县落脚。后来又因家族兴旺遭人陷害,部分族人又迁往各地,有一支迁往贵州,现有的分布在贵州桐梓;有的分布在重庆市綦江县石角镇;有的分布在重庆江津等地。至于其他各支情况不得而知。宋代以后,逐渐扩散到河北、山西、东北等北方地区及湖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南方地区。目前扈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一百位。
会东县扈氏家族与冕宁县泸沽扈氏家族乃一脉相承,祖籍都是贵州遵义府。先祖于清嘉庆年间经商入川,老大(名不详)至四川会理县(今会东县),因其妻分娩,留在当处,乃会东扈姓之先祖;二子成贵、三子成应继续北上至泸沽定居,乃泸沽扈氏之先祖。现泸沽扈氏家族已发展至两百多人,为泸沽之旺族。
今北京市,山东省的曹县、沂水县、泰安市,黑龙江省的桦川县,河南省的开封市、安阳市、浚县、鹤壁市,重庆市的綦江县、江津县,四川省的达州市,河北省的枣强市,湖南省的邵阳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县,安徽省的六安市,贵州省的桐梓县,湖北省的麻城市,广东省的中山市,台湾省等地,均有扈氏族人分布。
今居山东省无棣县的扈姓族人,据扈氏家谱记载:扈始祖自明永乐二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利津扈家零,后迁海邑城东二十里立村,传说,宋朝名将杨延昭曾在此驻兵,分三个大营,(即今三个河西营)因位于沟盘河沟西岸,故取村名河西营,该村位于西,名为西河西营。
现在定居在山东鱼台县、丰县的扈姓族人 ,都是清朝嘉庆年间由济宁市区迁往鱼台县杨宅子村,民国初年部分又从鱼台县杨宅子迁往丰县欢口。
山东兖州市兴隆庄镇护驾营村曾有扈姓人氏,据明朝初年墓碑记载,此村西南有扈家的祖茔,原称扈家茔。后扈姓他徒。村中吴、刘等姓认为“扈家茔”的“茔”字不吉利,改村名为护驾营。
今居山东曹县魏湾镇的扈姓族人,据当地扈姓族谱记载其始祖由洪洞大槐树迁曹县,已传二十三世,有族谱留于世。该族谱于清光绪二十四年修,由十九世孙扈九如作谱记,1951年第七次续修,二十二世孙石领作序,1981年增修,为16开石印本,
今故城县饶阳店镇扈庄村有扈姓族人居住。扈庄村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80公顷,430人。村址位于饶阳店镇东6公里处。东有温庄干渠,北有武北沟至温庄干渠的顺水沟。以扈姓命村。
据崇文堂家谱坊收藏的扈氏支谱记载:现居地沂南县沽渣汪的扈姓族人, 其始祖扈仕行, 祖居地山东省沂南县界湖村。此地族人有家谱留于世,初修版本修于一八九二年,本版修二00四年,主修人扈义勤,卷数1,页数95页。
现居于四川巴中的扈姓族人,据说是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北孝感麻干乡迁来。分布在巴州区青山乡石龟山(七村)、扈家山(人头山)、红岩碥(六村二社),东兴乡白鹤山,平梁乡黑桃碥及光辉乡、化成镇一带;南江县朱公乡黄梁坝和斜岩砭一带。青山乡扈家山(人头山)和朱公乡黄梁坝的扈姓族人为一个始祖,传下来分为五房。长房和四房分布于青山乡五村二社,长房主要聚居于四合院;四房主要聚居于老屋和新房子。四房后来有一部份迁居到南江县花桥乡赵家坝一带居住,另有一部份迁居到南江县朱公乡七村一带居住。二房分布于青山乡六村二社(红岩碥),二房后来有一部份迁居到南江县花桥乡一带居住。三房和幺房分布于南江县朱公乡黄梁坝。
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扈】姓改考
扈氏改蒲氏:
关于蒲氏的得姓经过,《十六国春秋》的《前秦录》上有一段记载,说明得最为清楚:“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长五丈,时感异之,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另外,《晋书苻洪传》也指出:“其先家居池中生蒲,皆长三丈,因号蒲家,遂以为氏,后为苻氏”。
当时,不管蒲氏先人家池中的蒲,究竟是五丈高还是三丈高,这种情形的确令人惊异,则是完全一样的。蒲姓的人得姓于此,也真可以说是饶有趣味了。
蒲氏血缘所出的有扈氏,根据考证,是上古圣君夏禹的苗裔,三代以后,世代都是西羌的酋长。正由于他们世居西羌,又出现于南北朝所谓胡人纷纷入侵中原的时候,所以常常被人误会他们也是外来的胡人,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实际上,蒲姓的人都是名正言顺的炎黄子孙。
蒲氏为黄帝的子孙,而不是后来外来的种族,可以在《路史》一书上找到有力的证据,该书指出:“系出姒姓,有扈氏后,世为西羌酋长。”
上古的另一位圣君虞舜的后裔之中,据说也有以蒲为氏的。《万姓统谱》一书指出:“夏封舜于蒲州,因氏,望出河东”之说。
古时以蒲为名的地方,大致有两处,一处在现在河北省长垣县,是春秋时代卫国之地;另一处在今山西省(左耳旁+显)县的西北,俗名斩祛垣,则是当时晋国的一个邑。以蒲为姓的虞舜后裔,究竟跟这两个地方有没有直接的关联,就没有确实的资料可资考证了。
《聊斋志异》,多年以来脍炙人口,深入民心,是一部不朽文学名著,而大家都知道,该书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蒲松龄。蒲松龄是前清康熙年间的山东淄川人,一生肆力古文,悲愤感叹,自成一家,而且著述甚富,是历史上有名的杰出文学家之一。他的成就,当然更是后世每一位蒲姓人士的共同光荣。
扈氏改干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中的记载,南北朝时期,后魏代北鲜卑族有扈地干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改鲜卑族姓氏为汉姓,扈地干氏部落在此期间改为汉姓扈氏、干氏两种姓氏,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扈】姓发源地:陕西户县简史【酆】(feng)
《史记》所涉及户县之处,大概分为两类:一是介绍山川河流城市时涉及到的;一是阐述历史事件时涉及到的。由这些零碎的语言中,大概可以勾画出先秦时代户县的地理沿革:
户县古称扈、鄠(《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其地处秦岭北麓,关中腹地,东临沣水,北依渭河,城西有涝河,周、秦、汉、唐皆京畿之地。(见《史记·夏本纪》)
夏之前,户县称鄠国,属有扈氏(有扈,姓)。《百家姓溯源》认为,扈(户)姓即起源于此。《汉书·地理志》记载:“鄠,古国,有扈谷亭。扈,夏启所伐。酆水出东南,又有劳水,皆北过上林苑入渭。有萯阳宫,秦文王起。”鄠国在地理上位于雍州地界。《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渭水流域属雍州,土色泛黄,田地肥沃程度天下第一。
另外,户县还有一部分属崇国。崇国是一个很古老的国家,《正义》上解释“崇国是受夏鲧(禹的父亲)所封,虞(舜)、夏、商、周皆有崇国,崇国盖在丰镐之间。”商末时崇国的国君是崇侯虎。凤鸣岐山,随着姬氏的兴起,崇国一直充当着阻击姬氏的角色。周文王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攻占了崇国,将都城从岐下迁到丰。这段故事记载在《史记》中,在下文中将详细讲述。(见《史记·周本纪》)
西周时,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着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由国王直接统治。户县属王畿之地。
秦时,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首都咸阳周围属于内史郡,又称秦内史。户县属内史郡。汉袭秦制,但将秦内史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凤。户县属右扶风,上林苑(皇家狩猎之地)在其境内。(见《汉书·地理志》)
(一)《史记》中在地理方面涉及到户县的内容主要是:
1.沣河、涝河:
《史记·夏本纪》: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索隐》解释:“沣水出鄠县南。”“沣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意思是:泾、漆、沮、沣等水都流入渭河。
《史记·封禅书》: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而无诸加。
《正义》解释:“沣水源在雍州长安县西南山沣谷。”
《集解》解释:“涝,音劳。水名,在鄠县界”。
《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
意思是:灞河、浐河、长水、沣河、涝河、泾河、渭河都不是大河,但因为靠近咸阳,所以享受着名山大川级别的祭祀。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霸浐,出入泾渭;酆鄗潦潏。
《索隐》解释:酆鄗,丰镐。张揖云:“丰水出鄠县南山丰谷,北入渭。镐在昆明池北。”郭璞云:“镐水,丰水下流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云: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兮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八川分流”即泾、渭、灞、浐、丰、镐、涝、潏八水,唐时曰:“八水绕长安”。
2.酆、镐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
《集解》解释:“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丰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
《正义》解释:“周丰宫,周文王宫也,在雍州鄠县东三十五里。镐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
周文王姬昌伐甘,迁都于酆。后来,武王又迁都于镐。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史称“酆镐二京”。酆、沣、丰,皆一字。个人倾向于使用“酆”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左耳旁表土山、右耳旁表城邑。所以在汉语中,都、邺、郢等城市名皆右耳旁;陵、陇等皆左耳旁。因而,“丰”和“沣”容易和沣水造成混乱,使用“酆”字比较合理。《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朝者,举事上朝,将即土中易都,大事,故告文王、武王庙。
《集注》解释:周,镐京也。丰,文王庙所在。
《索隐》解释:丰在鄠县东,临丰水,东去镐二十五里也。
由此可见,武王姬昌将都城从酆迁至镐,但还是将文王庙立于酆。这段的内容是讲,周王朝决定在今洛阳附近建立成周,这是国家的大事,所以周成王从镐京步行到酆,进行祭祀,以告慰文王武王。
《史记·楚世家》:康王有丰宫之朝。
《集注》解释:丰宫,成王庙所在也。
所谓“丰宫之朝”,史书记载,周成王在酆镐之间(今户县东)辟池,筑有灵台,周康王在此接见各国诸侯。灵台的具体位置在今长安区灵沼乡一带,有灵沼河(河今已干涸),河岸柳树成林,春时柳絮漫天,河面上一层雪白,因而古时鄠县八景就有“灵沼飞絮”一说。
另外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还记载着:“周公在丰,病,将没”,由此可见,虽然此时酆已经不是国都了,但周公却居住于此,文王庙和成王庙也在此,酆依然在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史记》在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户县的主要有三件:
1.夏启和有扈氏之战
《史记·夏本纪》: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索隐》解释: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
《集注》解释:甘,有扈氏南郊地名。
事件的起末是:禹的儿子启是一个贤能的人,天下人都觉得他是继承禹的地位的合适人选,但禹却禅让于益。禹死后,由于益资历太浅,所有诸侯都脱离益的领导而转投启。他们说:“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君主。”于是启便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建立了夏朝。
但是有扈氏不服,认为这破坏了禅让制度,宣布独立,启就进攻有扈氏。双方在一个叫“甘”的地方发生激战。大战之前,启召集他的将领,说:“将军们,我告诉你们,有扈氏暴行逆天,违犯正道,上天都想灭掉它。今天我们只有替天行道了。三军各负其责,遵守命令的将得到赏赐,违反命令的将在祖庙前杀头。最终启战胜了有扈氏,平定了天下,父子相传也替代了禅让制。
关于双方激战的地方“甘”,有多种解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索隐》解释: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一些专家认为,在甘邑(今洛阳南)。还有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河乡一带。古有甘国于此,甘国是一个袖珍小国,国中最大的河就是甘河。《百家姓溯源》一书认为,甘姓就起源于甘河乡,皆因其乃古甘国之地。
个人认为,“甘”地应在户县,具体地点则难以考证,甘亭和甘河都有可能。夏的国都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进攻有扈氏的最佳路线应越过黄河,从今渭南一带南下。而甘邑的地理位置却在河南中部,明显不符合常理。另外,《史记》记载,是“启伐之”,启是主动进攻有扈氏的,加之有扈氏仅为一诸侯国,实力并不强大,不可能主动进攻启,所以,会战的地点应在鄠国附近。
2.季历去世,文王即位。
《史记·周本纪》: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这个故事涉及到周王朝的多位先王。古公,全名叫古公亶(dan)父,是周王朝重要的一位先王。古公亶父在位时,周开始强盛,但不久却遭到戎狄(蛮族)的进攻,抢夺财物,古公亶父就给他们财物。但戎狄不满足,继续侵略,想霸占周的土地和人民。周的臣民都很愤慨,决心抵抗。但古公亶父说:“人民选择君主是让君主带给他们安定和平的,今天,戎狄为了霸占土地和人民才进攻我们的。人民不管谁是君主,谁能带给他们安定和平他们就选择谁。现在你们让我进攻戎狄,屠杀戎狄的人民成为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于是,古公亶父带领他的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之先祖封地原本在邰,今武功县西南。由于这次伟大的迁徙,他们来到了岐下,今扶风县美阳西北,其南有周原,始改国名为周。正应了一句老话:今天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周围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归附了周。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有圣人相。古公亶父说:“我们族人的强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为了使姬昌以后成为君主要把地位传给季历,于是就到吴越一带去了。(呵呵,这和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康熙看中了乾隆才传位给雍正的说法有同共之妙。太伯和虞仲逃到吴越,文身断发。春秋时,吴越一带的蛮族均认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后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们的一份,并借口于此进攻中原。)
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称西伯侯。季历死后,史书记载,“葬鄠县之南山”,就是今天的户县西郊陂头村,渼陂湖旁有一几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
3.文王伐崇侯虎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而徙都丰。
西伯姬昌执政期间,沿袭了古公亶父、季历的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归附了周。崇侯虎对纣王说:“姬昌累善积德,很多人都归附了他,恐怕以后对大王不利呀。”于是,纣王就囚禁了西伯。加之,崇国当时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周的东南,它忠于商,成为周扩张的障碍,于是周便和崇国结下了大仇。后来周给纣王又是献美女,又是献土地,这样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时,周国人民和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受天下人敬仰。连诸侯都说:“或许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这时,周开始了扩张,一连消灭了几个国家。姬昌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终于灭了崇侯虎,报了大仇。在沣水西岸修筑了丰,把国都干脆也迁到了这里,作为扩张的大本营。
这段历史《诗经》也有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鄠县之名,从秦汉后一直沿用。建国后,因推行汉字简化,始改称“户县”。前两年,户县撤县改区的传言风风火火,有人说改区后称“草堂区”,有人说:“西户区”,有人说:“户余区”。余以为,无论何名,“户”字断不可少,因其字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包涵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死亡的人们的爱恨悲欢。“户”在,则其史在;“户”在,则其史亡矣!
【扈】姓发源地:地名释义
扈,今存陕西省户县。夏代为有扈氏国,地点在今户县北二里。《左传•昭公元年》:“赵孟曰:夏有观扈。”即此。关于扈,《说文•邑部》:“扈,夏后同姓所封,战于甘者。从邑,户声。“本义为古国名,夏后氏属国。《尔雅•释山》:“卑而大,扈。”郭璞注:“扈,广貌。”邢昺疏:“言山形卑下而广大者名扈。”时人以聚落坐落在大山脚下,便取“扈“为聚落地名。关于扈姓,《通志•氏族略二》:“扈氏,姒姓,夏时诸侯也……国亡,子孙以国为氏。” 扈国灭亡后,其后代以国为氏,扈遂用作姓。秦置鄠邑,地点在今县北韩村附近。西汉改置鄠县,治所在今户县北2里。隋大业十年(614年)县城迁至今地。1964年为避免生僻字,将鄠县更名为户县。唐张守节正义引《训纂》云:“扈、鄠、户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三、历史名人
扈 蒙:字日用(914或915-986),宋幽州安次人。后晋天福中进士。仕后周为右拾遗、直史馆、知制诰。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号二扈。入宋,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太祖乾德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开宝中与李穆等同修《五代史》,详定《古今本草》。太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复翰林学士,与李昉同修《太祖实录》,同编《文苑英华》。雍熙三年,以工部尚书致仕。性沉厚,不言人是非。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著有《鳌山集》等。
扈再兴:南宋将领。字叔起,淮人。为京西制置使赵方部将。有膂力,善机变,每战身先士卒,奋勇驰突。嘉定十年(1217年),金军攻襄阳(今属湖北省襄樊)、枣阳(今属湖北),与钤辖孟宗政、统制陈祥等分三阵设伏,佯退诱金军入伏,击杀甚众,以功授神劲军统制。十一年,金军数万复攻枣阳,奉命率师入援,与孟宗政合兵抗金三个月,后乘夜暗布铁蒺藜,黎明佯退,金军追击,伤者十之七八。十二年,金帅完颜讹可拥数万步骑强行攻城,与孟宗政纵敌涉濠,半渡击之,又令守坝将士佯退,待敌争坝时急击,致金军多坠水中,弃旗甲辎重而去,以功迁鄂州副都统。十四年,率军攻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大败金军,擒金副统军衲挞达。不久病卒。
扈彦珂(886-960),五代时将领。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人。幼事王建立。后汉祖自太原建国号,擢为宣徽南院使,复授镇国军节度使。乾祐初,河中李守贞等据城叛,周祖郭威用彦珂之计,及平定河中,以功迁护国军节度使。周世宗即位,授左卫上将军,复以太子太师致仕。宋太祖即位,遣使厚赐,数月病卒。
扈载(919-954),五代后周文学家。字仲熙,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少好学,以文章驰名。后周广顺初(951)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为史馆编修,再迁监察御史。曾编次历代兴亡治乱之迹,撰《运源赋》。又出游相国寺,见庭竹可爱,作《碧鲜赋》,题于寺壁。周世宗闻之,派太监前往抄录,览而称善,擢为水部郎中,知制诰,迁翰林学士。与堂兄扈蒙同掌诏诰,时称“二扈”。不久病卒。原有集二十卷,已佚。
扈永通,明大臣。字一贯,山东曹县人。嘉靖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继为给事中,累官至南京光禄卿、应天府尹。后因事被株连,谪降为河南右布政。 扈尔汉(1576-1623),后金大臣。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世居雅尔古寨。从其父率所属归努尔哈赤,被收为养子。后从灭乌喇,多有战功,为五大臣之一,赐号达尔汉辖。天命四年(1619)参加萨尔浒之战,败明军抚顺、开原二路。旋又设伏,与诸贝勒尽歼明将刘綎所部五万人。次年,在沈阳败明总兵贺世贤。历加世职至一等总兵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
2、堂号(缺)
============================================================
【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京兆;
姓启扈国。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扈姓的郡望和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馆推棣萼;
威振枣阳。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北宋初安次人扈蒙,字日用,后晋天福年间进士。后周时官右拾遗,并直史馆,当时,他堂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二人共同掌管内外诏令,时称“二扈”。人北宋,扈蒙任史馆修撰,与李穆等人同修《五代史》,又与李叻等人同编《文苑英华》,另著有《鳌山集》。下联典指南宋淮人扈再兴,字叔起,骁勇而有膂力,善于应变。作战时,总是披散着头发,光着膀子,赤着双脚,挥舞着双刀,大声呼喊着冲人敌阵。曾在枣阳大败金兵。官至神劲统制。
学优日历;
名重碧鸡。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五代末扈蒙事典(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
-----------------------------------------------------------------
〖扈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父子双名将;
兄弟两才人。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淮人。善机变,有勇力,每战则胜,金兵大惧。扈再兴之子扈世达,官至都统制,亦有“北宋名将”之称。下联典指北宋进士扈蒙,安次人。字日用,少以文学名。仕周官至知制诰。时从弟扈载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世称“二扈”。
户中千祥聚;
邑内百卉妍。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扈姓“扈”字的析字联。
-----------------------------------------------------------------
〖扈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汉时将军甲第;
后周学士人家。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有车骑将军扈云。下联典指后周学士扈载,北燕人,字仲熙,太祖初年进士,有才名,拜知制诰,迁学士。
-----------------------------------------------------------------
〖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为政得民,合属挽留上奏;
挥戈入阵,屡收战捷奇功。
——佚名撰扈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明代知府扈暹,由举人知凤翔府,政务宽简,识大体,以忧去任,郡民诣阙保留,及秩满,又保留之。凡三十余年致仕卒。 6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下联典指宋代抗金名将扈再兴,淮人。善机变,有勇力,每战则胜,金兵大惧。扈再兴之子扈世达,官至都统制,亦有“北宋名将”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