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况作品名称:选古文小品序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廖燕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选古文小品序[1]
大块铸人[2],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3],呜呼尽之矣[4]。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抠[5],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已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巍巍泰岱[6],碎而为嶙砺沙砾[7],则瘦漏透皱见矣[8];滔滔黄河,促而为川读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9]。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粒珠耳[10],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11],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1]
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小品:文体名。随笔、杂感等短小文章的通称。
[2]大块:此指大自然。
[3]七尺:古时尺短,七尺相当于一般成人的高度,因此用来作为人身的代称。
[4]呜呼:古祭文末多有呜呼一词,后来就以呜呼为死的代称。
[5]顾:但;特。
[6]泰岱:泰山也叫泰岱、岱宗、岱山、岱岳。
[7]嶙砺沙砾:细石沙粒。嶙,同“磷”石砾,细石。砺:石声。此指石。
[8]瘦漏透皱:将内在细微的东西显露出来。瘦:细微;漏,泄漏;透,透露;皱,纹路。
[9]潋滟:形容水波流动。
[10]照乘珠:光能照远的明珠。《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尚有径寸之殊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11]粤西:广西的别称。[1]作品译文大自然创造人,将人的精神聚于小小的眸子之中,直到人的生命结束精神才完竭。文章并不是以小为最佳,以短为最好;但是,小为大的枢纽,短是长的中心。如果是想讲得高远一些而文辞的表现却达不到这种境界,与道理已经讲完还想添加些话,这些都不合文章的极则。因此,辞达者文章不会有繁冗之词,说理恰到好处的文辞多短。高高的泰山,使它破碎而成为细石沙砾,它内在的细微之处便显露泄漏出来了。滔滔黄河,缩小成小的川渎溪涧,清澈的流水波纹就会兴起来。大凡事物分散的状态下多散漫,而凝聚的时候紫聚敛。径寸的照车明珠,而照物更远,我只取其远而已;匕首不过寸长、而刺人穿透力更强,我看重的就是这穿透力。大狮子搏击大象使出全力,搏击兔子也使用全力,对于小的东西不能忽视它。广西有大蛇,蜈蚣能制服它,短的东西不能轻视它。[1]
作品赏析古文不论骈散,其个都有小品,小品文源远流长。只是到了明朝中期,随着带有个性解放色调的思潮的兴起,独抒性灵的小品才特别发达起来,直到清代继作不衰,形成了小品园地百花盛开的局面。然而在正统文人眼中它不过是一种小玩艺,甚至被斥为末流。廖燕此文,将古文与小品联成一系,比较全面而科学地揭示了小品的思想艺术特色与性能,起到了为小品争地位的作用。 善用比喻说理是该文最显著的特色,也是该文言短意深的奥秘所在。[1]
作者简介廖燕(1644—1705),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因不满科举制度,终身未仕。他敢于反抗传统,对程朱理学加以责难,对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加以攻击,认为以科举取士与秦代焚书坑儒无异。对金圣叹的评点著作推崇备至。他擅长古文,也擅长草书。著有《二十七松堂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