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况作品名称:游丹霞记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袁枚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甲辰春暮,余至东粤(1),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2),别买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3),不可思议。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攀铁索升,别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下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4)。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5),间有豪牛丑犀(6),犁靬幻人(7),鸱张蛮舞者(8)。
余宿静观楼。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9)。池多文鱼在泳游(10)。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11),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12),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13)。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14),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15),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16)。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17),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1]
作品注释(1)东粤:即广东。
(2)五马峰:在今广东省韶关市。
(3)舛午:违背、抵触。惝恍:模糊不清。这里是无法弄清楚的意思。
(4)“崖张”句:谓山崖突出,像张开高高的帷幕覆盖遮蔽了僧塔。
(5)玉帛:瑞玉与缣帛。古时天子会诸侯,诸侯例献玉帛为礼品。
(6)豪牛丑犀:形容山岭奇形怪状。
(7)犁靬:古代国家名。《汉书·西域传》说,大宛等国献大鸟卵及犁靬国表演幻术的人。这里形容山形千变万化。
(8)鸱张:像鸱鸟般张开双翼。鸱,鹰的一种。
(9)琮琤:玉石碰击声。此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10)文鱼:一种有斑纹的鱼。又,鲤鱼、金鱼均又称文鱼。
(11)郑康成:汉代郑玄,字康成,高密人。著名经学家,遍注五经。虚空鸟道:即空间直线距离。
(12)罗浮:为广东名山,横亘增城、博罗等县。风景秀丽,是道教第七洞天。
(13)遒警:此指紧凑。
(14)禹迹:大禹治水时,曾遍行九州,因称禹所到处为禹迹。此句意为自大禹遍行天下以来已有四千馀年。
(15)屯蒙:《易经》二卦名,都是晦暗蒙昧之意。这里指尚处于原始未开发阶段。
(16)津涯:水的边岸。此指尽头,边际。
(17)矜矜然:自负。阑禁:阻隔、限止。[1]
作品赏析丹霞即丹霞山,在今广东省仁化县。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暮春,袁枚到广东去看望任肇庆知府的弟弟袁树,专程去游览了仁化的丹霞山,写了这篇游记。
文章从去丹霞山路上写起,描述水道萦回在群山之中的迷离景况,为写丹霞山的奇险作为铺垫。正式写月霞时,使用细笔,渐渐写入,先通过正面描述,又通过梦“亦觉重”加以深化,最后又津津有味地写从原路下山时的心情,眼、耳及思想多方面的反射与全方位介绍的结合,使丹霞山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袁枚的文章喜欢以议论作结,这篇文章末尾由游山的心得推广到读书上,指出名山大川被发现有早有晚,埋没的一定很多;知识无穷尽,未被探索理解的也很多,因此不能局限于前人之见,为其所囿,要勇于开拓。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很有意义。文章告诉读者,任何事物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启迪作用;就游览山水来说,就应该善于品味大自然的启示,从游览中发现理与趣。[1]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8),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仓山,号随园。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对儒家“诗教”表示不满。部分诗篇对汉儒和程朱理学进行抨击,并宣称“《六经》尽糟粕”(《偶然作》)。所作诗歌,多抒发其闲情逸致。又能文,所作书信颇具特色。所著有《小仓山房集》及《随园诗话》、《子不语》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