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下游防洪堤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闽江下游经常出现洪水。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二十六日,福州大水五昼夜,城外水深丈余,灾后收埋浮尸千计。民国37年(1948年)6月18日,福州市大水,水位高涨达17尺3寸,三保、义洲一带水深20余尺,历时6天,倒塌房屋1866间,灾民19万余人,死亡77人。由于闽江下游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境内农民也曾兴修堤坝。据史籍记载,侯官上街镇修筑有林文坝(修筑年代不详)。明万历十年(1582年)侯官县兴建石门峡坝。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年),先后由旗阳镇许、林、赵(村)重修石门峡、□輶、新輶三条坝。继而又修筑清元輶、横輶堤防,从李梅山麓沿龙凤港筑防洪堤,堤长8228米,高约1米,但没有合龙,常被洪水冲毁,淹没田屋,洪害未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保障闽江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50年代初,开始兴建防洪堤工程。1953年9月,建成闽江北港北岸防洪堤,保护省会城市——福州。同年,建成闽侯县荆溪、南屿、南通等防洪堤。1954年,建成建新南、北堤和盖山南、北堤及闽侯上街防洪堤。1956年,建成闽侯甘蔗及竹岐两处防洪堤。1965年,建成城门南、北岸防洪堤。至此,闽江下游大规模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完成。此后,不断维修加固,增高培厚,逐步提高防洪标准。由于1956~1977年间在闽侯县发生8次决口垮堤事故,从1988年4月起,对闽江下游防洪堤进行全面加固(包括堤基渗漏处理),消除隐患,提高防灾抗灾能力。1992年7月7日,出现有历史记载以来特大洪水,竹岐水文站洪峰流量每秒3.03万立方米,相当“五十年一遇”,北港分流量接近“百年一遇”,洪水被闽江下游防洪堤挡在堤外,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仅福州市区避免经济损失即达34亿元。

闽江下游有10大防洪堤。其中,北港北岸和建新、盖山、城门等处均由两堤段组成,共有14个堤段。堤的总长度102.87公里,其中土堤长98.14公里,石和混凝土堤长4.73公里。保护耕地15.32万亩,465个村庄,101.09万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