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岩寿,1900年-1973年,中国微生物学家、应用化学家,是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的先驱。字孟磊,浙江省鄞县(今宁波市)人。父亲魏伯桢,民族资本家。魏岩寿并是原(台湾)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第一位在Science上发表科学论文的微生物学家。
生平1900年7月23日,出生。1921年,毕业于南洋中学。1922年,赴日本留学,入读京都大学微生物学先驱——魏岩寿
化学工程科,主修化学和微生物学,期间进行了真菌学的学习和研究。在京都大学求学期 间,师从当时日本微生物化学权威喜多源逸教授。 1927年毕业,回国,1927年-1930年,就职于国立卫生实验所(上海),任研究员。
1929年,出任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教授。
1930年~1937年,担任国立中央大学(后更名南京大学,又在台复校)农业化学系教授,并兼任农业化学系系主任。担任中央大学教授期间,开始致力于用近代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的制作工艺。
1935年,经民国实业部举荐,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期间魏岩寿曾试验用甘薯生产酒精,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生产研究的先例。魏岩寿并筛选酵母品种,采用良种纯种酵母发酵,大大提高了发酵效率。
1937年-1945年,魏岩寿担任中国国家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魏岩寿主持在在四川省和云南省创建了内江、泸州、昆明酒精厂。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条件非常艰难,但这三个酒精厂在魏岩寿领导下仍连续出产酒精,保障了战争时期稀缺的能源。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魏岩寿奉命赴台湾接管日本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魏岩寿并出任国立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并兼任化学工程系主任。魏岩寿同时在国立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授课,主讲微生物学。
1957年,魏岩寿在台湾创建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1957年-1973年,担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73年6月4日,逝世于台湾。
学术1929年,魏岩寿在中国传统食品腐乳中分离一种毛霉新种,美国著名的《Science》刊登了这一发现。
1931年,魏岩寿分离出一种拟青霉素,是中国科学家从发酵器械中分离出的第一批工业微生物菌种。
1959年,魏岩寿开始编写《应用微生物图谱》,为工业微生物领域重要参考书籍。
20世纪50年代晚期,魏岩寿开始致力于对中国传统食品腐乳的研究,并于1968年完成其总结报告。
简介魏岩寿出生在鄞县的一个绅士家庭,父亲魏伯桢是当地的名流。在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后,魏岩寿于1921年考取政府公费入日本京都大学化学工程科深造,1926年毕业归国。归国后即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的技术单位服务,1927年至1930年在上海国立卫生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并于1929年秋兼任国立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教授。1930年他在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创建我国第一个农艺化学系,担任系主任和教授至1937年。1935年他受实业部的推荐,曾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抗日战争期间,魏岩寿在资源委员会工作,在四川、云南等省创建并管理过多家酒精厂。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他受陆志鸿校长之聘,前往台湾接收由日本经营的台北帝国大学,该校更名为国立台湾大学。
1946年至1957年任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化学工程系主任,并在农业化学系教授微生物学。1957年受中央研究院代院长之聘,负责筹建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担任筹备处主任,至逝世前一直任该所所长,1970年4、5月间,曾短暂代理过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魏岩寿1959年曾任台湾中国生理学会理事,1962年胡适逝世后曾被聘为“胡适纪念馆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魏岩寿的科学生涯开始于他在日本求学期间,他在喜多源逸教授指导下学习化学和微生物学,并研究真菌学。1926年10月,泛太平洋学术会议第三次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魏嵒寿以大学生的身份,作为我国留日学生组织中华学艺社的代表与竺可桢、任鸿隽、翁文灏、胡先驌等中国科学社的代表一起参加会议,向会议提交了他的第一篇研究报告:“两种新的致东方木结构房屋腐朽的霉菌"(Two new kinds of mould putrefying wooden houses in the orient),这是目前所见我国关于非医学微生物学的第一篇试验研究报告。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科学应用的国家,在京都大学学到的工程技术功底和化学、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为他归国后在应用微生物学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准备了较好的条件。魏岩寿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研究工作紧密地和人类的日常生活结合着,而且终生不渝。1927年归国后,他在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带领学生们从事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的分离和研究工作,1929年在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报道了他在腐乳中分离的一个毛霉新种(“A new species of Monomucor, Mucor sufu, on Chinese soybean cheese”,Science,Vol LXX,No.1613, 307-308, Sep.27,1929.)。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这个顶级自然科学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在中国国内进行的科研工作。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报道了他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的毛霉新种,而且详细地向全世界介绍了这种对于我国汉族的营养具有重要意义的发酵食品,论文中记载了当时江浙一带腐乳的制造方法。这可能是我国第一篇用现代科学记述腐乳的论文。他分离的一种拟青霉曾被青霉菌专家汤姆(C.Thom)于1930年出版的《青霉菌》(The Penicillia)专著所收录。1931年他指导他的学生方心芳研究传统食品酱油,在酱醪中分类酵母菌,一起在《新农通讯》上发表了“中国酱醪中之数种酵母菌”。这是我国科学家从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出的第一批工业微生物菌种, 为我国工业微生物学进行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1933年主编过《化学词典》。大约30年后,从1959年开始,他主持编纂了《应用微生物图谱》,这部15卷巨著不仅反映了他对各类微生物认识和驾驭的高深造诣,对于科研、教学乃至产业部门的作用也是重要的参考书。据台湾近年发表的文献统计,魏嵒寿一生发表过论文82篇,著作7种,考虑到早年某些作品的散失,实际数目当超过此数字。
魏嵒寿作为中国第一代现代微生物学家,一直把我国传统发酵技术的研究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他是迄今为止研究腐乳最系统和深入的科学家,他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科学》杂志发表的第一篇有关论文起,对腐乳的研究一直延续到60年代后期。他在1968年完成的腐乳研究的《技术总结报告》,从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当时具有最高水平,直到今天也是有关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这些成就和在他临终那年出版的《高粱酒》一书,表明他对于我国传统发酵技术所具有的深刻理解,也体现着他重视总结提高中华民族的优秀科学遗产,并从中吸取其精华,加以发扬光大的责任感。
1957年他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之联合作用(Joint action of fungal and bacterial amylases on starch)。在这个报告中,魏嵒寿向国外介绍了我国白酒酿造中用麦子制成的酒曲是结合采用了霉菌和细菌的淀粉酶,可以协同地完成淀粉的液化和糖化过程。这一论文不仅从酶学水平总结和提高了传统东方酿造工艺中复式发酵过程,而且后来成功地应用于印染工业的退浆工艺中。
魏嵒寿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借助某些物理手段观察微生物。如他在日本《发酵协会志》上发表的三篇“在紫外线下观察微生物”,报告了在紫外光照射下观察青霉菌、根霉菌和酵母菌的结果,在当时是少见的。20年后,1953年他发表的“紫色花蜜腺酵母菌之研究”一文,报道了他早年在紫外线下观察微生物的经验,成功地鉴定了从植物蜜腺中分离的用肉眼难以区分的红酵母。此外, 在50年代他还用较多时间研究过藻类单细胞蛋白, 连续报道过他对小球藻的生长、代谢和培养方法的研究结果。魏嵒寿是较早研究辐射诱变的工业微生物学家。他还研究过柠檬酸、谷氨酸等的发酵生产和海水中的非硫细菌。作为化学研究所的创建人和所长,魏嵒寿为筹划和建设该所付出了许多精力,对研究所的发展功绩卓著。他在化学工业方面也有所贡献,如研究过从海水中提取铀、和感光乳剂等。
抗日战争期间,魏嵒寿在兼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时,曾试验利用甘薯作为生产酒精的原料,并采用纯种酵母菌发酵以提高发酵效率。他领导的酒精厂在当时的大后方起了示范的作用,后来其它多个省都按照他提出的生产工艺建立起酒精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生产出了酒精,为战时的交通运输提供了能源。对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史料记载,魏嵒寿当年仅在四川内江建立的酒精厂,于1942~1944年3年时间内即生产了酒精约1万6千千升,占资源委员会提供给抗战所需酒精的13.8%。
在魏嵒寿去世3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能在台湾市场上见到几种酒类产品,如绍兴酒等,是当年由他领导的小组与台湾烟酒公卖局合作开发的产品。
魏嵒寿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大学中度过的,长期担任高等院校的领导和教学工作。在海峡两岸,他40余年里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学生,这些人才现在遍布全球,成为优秀的科学家、企业家或科技管理人员,成为我国工业微生物学和发酵化学方面的骨干力量。魏嵒寿早年在上海劳动大学培养过的方心芳、金培松和秦含章等,在我国工业微生物学界作出过许多重要贡献。方心芳在晚年曾多次提到魏嵒寿教授对他的影响:一是注意研究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一是重视保藏微生物菌种。
魏嵒寿编写过多部教材,他和张曙明共同编著的《农业微生物学》和《农业微生物实验法》(国立编译馆,1972年),在台湾是当时许多学校的常用教科书。他对高中化学教学也十分关心。
作为一个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不断的时代,魏嵒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在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期间,他用自己的技能为中华民族担负了责任;出于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深刻研究,他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技术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魏嵒寿生平除读书作实验外,无任何嗜好。他的学生于70年代在美国建立了魏嵒寿教授基金会,定期组织学术活动,并奖励优秀学生。2000年,台湾曾举行过纪念魏嵒寿诞辰百周年的活动,2001年5月,台湾大学化工系还召开过纪念演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