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大卫·帕拉丁·弗罗斯特爵士,Kt,OBE(1939年4月7日-),英国著名时事评论员、电视节目主持人、作家、记者。出生于肯特郡的一个牧师家庭,剑桥大学毕业。1977年他成功专访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而享誉全球。随着“弗罗斯特系列节目”的开播,确立了他在新闻媒体界的独特地位,多年来成功访问了许多知名的政界人物。
传奇生平大卫·弗罗斯特1939年出生在英国肯特郡的一个牧师家庭,但他没有遵从家长的意见从事传道,而是选择了“学而优则记”的媒体之路,以优异成绩考入剑桥大学。求学期间,他便表现出过人的表演天赋和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弗罗斯特在毕业后进入安格利亚电视台,不久,BBC 的节目制作人尼德·舍林慧眼识才,果断买进了弗罗斯特这只“潜力股”,让他主持当时颇为著名的脱口秀节目TW3(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在英国60年代的电视潮中,对政客的讽刺与挖苦占了各大谈话类电视节目的半壁河山,弗罗斯特也非常入时地在这个节目中建立了自己诙谐睿智的主持风格。1963年,TW3更因为一期关于肯尼迪总统被刺的特别节目而打入了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圈。
由此开始,弗罗斯特的名字为美国观众所知晓。随后,弗罗斯特报道(Frost Report)、弗罗斯特谈美国(Frost On America)、弗罗斯特访问(The Frost Interview)、弗罗斯特节目(The Frost Programme)与弗罗斯特早餐(Breakfast with Frost )等“弗罗斯特系列节目”的相继开设为他进一步树立了个人品牌和知名度。他也由此成为除了伊丽莎白女皇和首相哈罗德·威尔逊之外,那个时代最为美国电视观众所熟知的英国人。
1977年,弗罗斯特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次访问——对话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此前,尼克松由于1972年的水门事件而被迫于两年后辞去了总统的职位。虽然当时的尼克松已经下台3年,但他一直没有在媒体上公开露面表明自己对水门事件的看法,也没有真正承认自己的错误。弗罗斯特努力迫使尼克松在访谈中坦白事件真相,而尼克松当然步步为营,将弗罗斯特的提问转化为自我辩护的机会。二人在一间宽敞的书房里开始了这次历史性对话,至少4500万美国观众在5月19日收看了这个节目。
有趣的是,当尼克松接受邀请时,弗罗斯特曾经对他说过:“我们当中只有一人能够胜出。”而尼克松也毫不示弱,回敬道:“那么我将成为你最难缠的对手。”二人都清楚地知道,在电视圈这个残酷的竞技场里,每一个细微的失误都足以让人被舆论的谴责之声所淹没。
更有意思的是,在接受访问前,尼克松的幕僚杰克·布伦南曾亲口对他说:“弗罗斯特的智慧远不能和您相比。”并让尼克松放心,沉着应战。布伦南的话或许不错,但媒体竞技场上的胜负从来都是取决于前期准备的充分与否以及临场的机智发挥。在这一点上,尼克松还未开战就已棋输一着。弗罗斯特放出的烟雾弹成功地欺骗了尼克松的班底,而他的幕后智囊团所作的大量案头准备则更是尼克松班底所无法想象的。最重要的一点,还因为深谙媒体之道的弗罗斯特懂得如何将秘而不宣的政治话语在电视娱乐圈恰当地“叙述”出来。
弗罗斯特之前已经与尼克松进行了3次不太重要的访谈,内容不外乎一些例行公事式的提问。他希望通过这些访问卸下尼克松的戒心,掩盖自己最后将要提出的那个“终极问题”。而尼克松对弗罗斯特的提问始终避实就虚,不敢正面回答。例如,当弗罗斯特问及尼克松政府阻扰《华盛顿邮报》和国家安全部门对水门事件的调查是否侵害了司法独立时,尼克松则搬出了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讲话,说“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总统的命令具有法律效益。”弗罗斯特反驳指出目前的情势已经与南北战争时期大不相同,而尼克松又狡辩道越南战争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将美国分裂为了南北两个部分云云。
不过,在智囊团精心准备的大量资料的协助下,弗罗斯特还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使这个“帝王总统”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缴械投降。毕竟在水门事件上,尼克松政府原本就不站在正义和公理的一边。在访谈的结尾,尼克松不得不坦陈:“我欺骗了我的朋友们,欺骗了我的国家,欺骗了我们的政府制度以及那些想要进入政府部门服务的年轻人的梦想… …我欺骗了美国人民,并将此生都背负着这一罪责。”
事实上,弗罗斯特与尼克松之间的这场耗资60万美元的“猫鼠游戏”还有另一个目的:重塑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由于多年主持的节目都诙谐有余而严肃不足,再加上与内部同僚积累的矛盾,使他在媒体圈树敌重重。弗罗斯特当时亟需一场过硬的“脱口”来“秀”出自己的真本领,同时也让对他持有异议的人们闭嘴。无疑,他通过让尼克松说出真相的方式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弗罗斯特也因此成为访问政府首脑的“专业户”,确立了他在媒体与政界中的独特地位。他访问过从威尔逊到布莱尔的历届英国首相和从尼克松到小布什的历届美国总统。这项记录,至今无人能出其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