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名】Trifolium pratense L.
【别名】红三叶草、红花苜蓿、红荷兰翘摇
【分类】豆科(Leguminosae),车轴草属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茎直立或上升,疏生毛或近无毛。叶为掌状复叶,具3小叶,有长柄,茎上部叶柄较短,被毛;托叶近卵形,贴生于叶柄上,基部抱茎,先端具芒尖,小叶柄很短,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0.7-2厘米,基部广楔形,顶端圆或钝,有时微凹,边缘有细锯齿,表面有白斑,两面及边缘疏生毛。花多数,无柄,密集于茎顶,成头状,无总花梗或总花梗很短,包于茎顶部叶的托叶内;苞卵状披针形,比萼短;萼钟状,具5齿,其中1 齿较长,比其他齿超出近1倍,花冠紫红色,长12-14毫米,旗瓣近狭菱形,翼瓣长圆形,基部具内弯的耳及丝状的爪,龙骨瓣比翼瓣稍短,比旗瓣显著短,子房椭圆形,花柱丝状,细长。荚果小,通常含1粒种子。花果期5-9月。
【分布】我国各地及世界各国多有栽培,在东北北部及东部还见有半自生于草地、林缘、路旁等处。
【用途】为优良牧草,但马等食后曾有过中毒现象,原因不明。
中药材,曾有用花、植株、种子及根部制软膏、膏药,糊剂,煎剂或泡茶饮用,作为抗肿瘤、硬肿块、癌、癌溃疡、胃癌、乳腺癌及肠癌等药之报导。
附:关于入药的资料:
【红车轴草的功效介绍】:
红车轴草 (《中国药植图鉴》)
【异名】红三叶、红菽草、红荷兰翘摇、红花苜蓿、金花菜(《国产牧草植物》),三叶草(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豆科植物红车轴草的花序及带花枝叶。
【采集】6~7月采收。
【化学成分】全草含鹰嘴豆芽素A和B(即刺芒柄花素、染料木素、大豆黄酮。
红车轴草根甙、红车轴草素等异黄酮成分。
鹰嘴豆芽素A、B及染料木素、大豆黄酮都有雌激素作用。
每100克干草的雌激素活性相当于雌二醇0.550~0.565微克或己烯雌酚2~17微克或8~30微克。
鹰嘴豆芽素A和红车轴草根甙还有抗真菌的作用。
异黄酮的含量:地上部分高,根中低;在生长期中,花期含量高。
各种异黄酮化合物中,鹰嘴豆芽素A、B是该草的主要成分。
另含黄酮类柳穿鱼甙和红车轴草亭。
以干重计算,蛋白质的含量在生长后期达23%,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
糖类的含量为24.4%,中有蔗糖、葡萄糖、果糖、木糖和淀粉等。
全草中尚有胡萝卜素、维生素D和E。
胡萝卜素的含量在开花期最高,α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在春季开花期为4.3和53.6毫克%、在夏季开花期为3.2和45.9毫克%。
叶含叶酸和5-甲酰四氢叶酸、少量甾醇、甘油酯、烃类、磷脂、糖脂等脂类成分。
花中含三叶豆甙、异鼠李素、车轴草醇等多种黄酮成分,及水杨酸、对羟基桂皮酸和挥发油(含糠醛)等。
鲜草中含紫苜蓿酚约15.5微克/克,主在叶部;干草中较少。
【药理作用】在体外有抑制草履虫的作用(0.2%醇浸剂可使草履虫于30分钟内停止活动)。
国外民间有用其做抗疟药者,亦有用祛痰、解痉作用以治百日咳及支气管炎者。
其中所含之甙性成分,三叶豆甙、异三叶豆甙或Trifolianol皆无生理活性。
其花粉对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抗菌作用。
其果实对大鼠有雌激素样作用,曾报告其水性提取物予大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某些抗肿瘤作用,能阻止肉瘤-45之生长,但对艾氏癌无效;此种提取物新鲜制备者无效,必须将其灭菌提取物在4℃下贮藏100天以上,方能发挥作用;故推测其有效成分可能系某种变性蛋白质,而非生物碱。
此植物对牲畜可引起光致敏性皮炎,毛发结成球状,牛、羊等食之可引起流涎、食欲减退等中毒症状,此与其中所含之紫苜蓿酚有关。
【功用主治-红车轴草的功效】《中国药植图鉴》:镇痉,止咳,止喘。
全草制成软膏,治局部溃疡。
【国花】丹麦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有小毒。牛、马等牲畜中毒后出现三叶草病典型症状,如大量流涎,皮肤起水泡、步态僵硬、腹泻等,有的还出现眼组织坏死、失明、黄疸、奶量减少和流产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