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枕燕尾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1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栗枕燕尾(学名:Enicurus ruficapillus )雌雄同色。嘴直而壮,嘴须发达;第1枚初级飞羽大约为第2枚初级飞羽长度的一半;尾呈深叉状、尾比翅长,外侧第二对和第三对尾羽最长,最外侧两对尾羽通常为白色,最外侧一对尾羽比邻近的一对外侧尾羽短;跗蹠长而纤细,色甚浅淡。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主要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及幼虫。分布于东南亚各国。

中文学名:

栗枕燕尾

拉丁学名:

Enicurus ruficapillus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鸫科

属:

燕尾属

命名者及时间:

Temminck, 1823

英文名称:

Chestnut-naped Forktail

目录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

栗枕燕尾(图册1)(12张)

栗枕燕尾属中型鸟类,体长25-27cm。尾长、呈深叉状。通体黑白相杂。头和枕栗红色,额头前部白色,其余面颊、颈、背、颏、喉黑色。腰和腹白色,两翅黑褐色具白色翅斑。尾黑色具白色端斑,由于尾羽长短不一,中央尾羽最短,往外依次变长,因而使整个尾部呈黑白相间状,极为醒目。特征极明显。

大小量度:体重♂42-52g;体长250-307mm;嘴峰19-25mm,♀9-25mm;翅100-116mm,98-114mm;尾140-177mm,125-162mm;跗蹠29-35mm,27-33mm。[1][2]

生活习性

栗枕燕尾(图册2)(10张)

主要栖息于山涧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水流湍急、河中多石头的林间溪流较喜欢,冬季也见于水流平缓的山脚平原河谷和村庄附近缺少树木隐蔽的溪流岸边。

以水生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昆虫和幼虫,以及蝗虫、蚱蜢、蚂蚁、蝇蛆、蜘蛛等。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胆怯,平时多停息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或在浅水中觅食,遇人或受到惊扰时则立刻起飞,沿水面低空飞行并发出‘吱,吱,吱’的尖叫声,每次飞行距离不远。[3][2]

分布范围栗枕燕尾分布图

[4]

分布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泰国。[3]

繁殖方式繁殖期4-6月。通常营巢于森林中水流湍急的山涧溪流沿岸岩石缝隙间,巢隐蔽甚好,不易被发现。巢呈盘状或杯状,主要由苔藓和须根编织而成,内垫细草茎和枯叶。洞上面有突出的天然岩石,四周密被蕨类植物和草将巢隐蔽起来。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4枚。卵为卵圆形,污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鸟承担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的当天,雌雄亲鸟即开始寻食喂雏。雌鸟喂食次数明显高于雄鸟。晚上雌鸟与雏同宿于巢中,而雄鸟则在附近小树上栖息。[2]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纲——近危(NT)。[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