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概况《现代诗歌选读》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是中外文学名著选修系列的一种。
教科书选取了中外现代诗歌的经典名篇,按照人文内涵的大致倾向分为“梦幻与诗”、“人生况味”、“知性永驻”、“吟唱自然”、“苍茫大地”、“历史悠思”、“爱心永恒”、“诗人天职”等八个专题。每个专题主要由导语、选诗以及“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等部分组成。导语是对整个专题选诗的诗意的引导,“资料链接”主要选取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选诗的资料片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品读与探讨”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是诗歌学习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积累与应用”则对专题学习提出了一些活动建议,引导封面
学生对诗歌鉴赏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加星号的诗篇为选学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是本教科书专题设置的主要思路。各专题对诗歌这种文体特点的关注侧重点不尽相同: 第一专题主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表情达意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关系,第二专题侧重于诗歌抒情的方式的体验和感悟,第三专题主要介绍诗歌中的理性特征,第四专题集中探讨诗歌中瑰丽的想象,第五专题是对以上内容的归纳和强化,第六专题侧重于诗歌中的意象和联想,第七专题侧重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第八专题则是对诗歌鉴赏的总结与深化。编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这门选修课的学习找到一条通往诗歌鉴赏的门径,能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或写作诗歌,并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与审美感悟能力。
目录◎ 致同学
◎ 梦幻与诗
十四行诗 冯 至/3
预言 何其芳/5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顾 城/6
*《诗选》三首 [印度]泰戈尔 冰 心 译/10
◎ 人生况味
寻梦者 戴望舒/17
成功 [美]狄金森 屠 岸 译/18
也许 闻一多/19
*一个盲人 [阿根廷]博尔赫斯 王央乐 译/20
◎ 知性永驻
智慧之歌 穆 旦/27
为美而想 骆一禾/28
思想一狐狸 [英]休 斯 汪剑钊 译/29
*一条未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 方 平 译/30
◎ 吟唱自然
蝴蝶 [智利]加·米斯特拉尔 王永年 译/37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 西 川/39
谁去谁留 欧阳江河/40
秋日 [奥地利]里尔克 冯 至 译/41
日出 昌 耀/42
*唱吧!群鸟 [西班牙]阿莱桑德雷 钟长呜 译/43
◎ 苍茫大地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49
风景 辛 笛/50
金黄的稻束 郑 敏/51
大地 [意大利]夸西莫多 吕同六 译/52
*黄土地 李 瑛/53
◎ 历史悠思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食 指/61
毕加索 [西班牙]阿莱桑德雷 远浩一 译/62
结局或开始 北 岛/65
红玉米 痖 弦/69
*雁塔 洛 夫/70
◎ 爱心永恒
母亲 袁可嘉/77
河畔墓园 洛 夫/78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79
爱情 [苏]阿赫玛托娃 黎 华、王守仁 译/80
*神女峰 舒 婷/81
◎ 诗人天职
吹号者 艾 青/87
赞美 穆 旦/93
诗人 绿 原/96
蜜蜂 [法]瓦雷里 远 方 译/97
*诗 [智利]聂鲁达 陈光孚 译/98
注:有﹡标记的诗篇为选学内容。
课文选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作者:食指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赏析:第一诗节:诗人把对北京的记忆定格在“四点零八分”,这一刻是诗人记忆中最深刻的一道印痕。诗人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诗人心中“最后的北京”。眼前是一片挥手送别的景象,耳边是一声离别的汽笛长鸣,混乱哄闹的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情与冲动背后的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
第二、三诗节:蒙太奇式的幻觉。 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食指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车站作为“我”的心灵的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另一个幻觉“蒙太奇”也很精彩“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对“幻觉”的出色表现,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只是与西方现代主义起源于对“人”的深刻怀疑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从一开始就以对人的肯定作为其目的与出发点,“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所表现的正是文学中源远流长的对母爱的眷恋,在这种普通而强烈的人性面前,政治权力者们制造的所有神话都褪去了绚烂的光彩,显得苍白无力,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黑暗、悲哀与人性永恒的喟叹赤裸裸地表露出来。
第五诗节:物我颠倒的错觉。
原本是火车离开车站,但在诗人看来却是“告别的声浪”“卷走车站”,是“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作者仿佛感觉脚下的大地------北京已经被 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了,从此注定漂泊。这样的结果,其实在错觉中已经非常明晰而深刻地烙印在食指的心上了。
结尾:最后的诀别
诗歌多次提到对母爱的依恋,因为,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想“抓住她的衣领”,对着她“大声地喊叫”,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牵动着读者的心,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