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鸊鷉学名:Tachybatus ruficollis
英文名:Little grebe
分类:鸟纲、鸊鷉目、鸊鷉科。
生境:湖泊、河流、水塘、沼泽。
食物:潜入水中用嘴捕捉鱼、虾、水生昆虫,或者吃水生植物。
外形特征:全长27厘米而矮扁的深色鸊鷉。体重210克。繁殖羽:喉及前颈偏红,头顶及颈背深灰褐,上体褐色,下体偏灰,具明显黄色嘴斑。非繁殖羽:上体灰褐,下体白。
虹膜-黄色;嘴-黑色;脚-蓝灰,趾尖浅色。
习性:留鸟。常单独或结群活动。飞行笨拙,但善于游泳、潜水。在水草丛中建造能随水位升降的浮巢。遇到危险时会将幼鸟藏在翅膀下潜水逃避。清晨和黄昏时常发出快速带颤音的叫声。繁殖季节颈部的羽色栗红,冬季颈部羽色变淡。
通常白天活动觅食。捕食方式通过潜水追捕。食物主要为各种小型鱼类。也吃虾、蜻蜓幼虫、蝌蚪、甲壳类、软休动物和蛙等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水草等少量水生植物。繁殖期5—7月。营巢于有水生植物的湖泊和水塘岸边浅水处水草丛中。巢属于浮巢。通常咬断芦苇作巢基,置巢于芦苇丛之间,飘浮于水面上,能随水的涨落而起落。形状呈一圆台状,好似一截顶圆锥体,上窄下宽。巢全由芦苇和水草构成,内垫以苔藓或无任何内垫物。巢的大小为外径为15.0一18.0厘米。内径10.O—12.O厘米;巢深3.0一7.0厘米;巢高30.0—36.0厘米,水面露出部分为6.0一1O.0厘米。每窝产卵4—7枚,但也有2一10枚的。卵刚产出时为白色或灰白色,随后变为污白色或污褐色。卵的形状为椭圆形、梨形和葫芦形三种形状。卵的大小为24—27×33—39毫米。平均26.2×36.7毫米,重量10一13克,平均11.36克。雌雄鸟轮流孵卵。离巢时亲鸟用巢边的水草将卵盖住。孵化期19—24天,亦有报告为23—28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的第2天即能下水游泳。
多数为留鸟,少数迁徙。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繁殖的鸟类多数为夏候鸟,春季于3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一11月往南迁徙。少数个体留在当地不冻水域越冬。南方地区种群多为留鸟。
叫声:重复的高音吱叫声ke-ke-ke-ke,求偶期间相互追逐时常发此声。
分布:云南省各地,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