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眼先亚马逊鹦鹉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黄眼先亚马逊鹦鹉(学名:Amazona xantholora)是典型的攀禽,对趾型足,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鸟喙强劲有力,可以食用硬壳果。羽色鲜艳,外表帅气。羽毛大部分是绿色。鸟体为绿色,前额和头顶有着白色的羽毛,有些鸟眼先则为奶油色;额头则为黄色;眼睛周围有一小圈红色的羽毛。栖息于森林、棕榈树林、开阔的平原以及林地、农耕区等。通常成对或是小群体活动,主要的食物为水果、浆果、种子、坚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于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

中文学名:

黄眼先亚马逊鹦鹉

别称:

黄额亚马逊鹦鹉、黄眼先亚马孙鹦哥、黄眼先鹦哥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鹦形目

科:

鹦鹉科

属:

亚马逊鹦鹉

命名者及时间:

Gray, 1859

英文名称:

Yellow-lored Amazon

英文名称:

Yellow-lored Parrot

英文名称:

Yucatan Amazon

目录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繁殖方式保护级别

外形特征

黄眼先亚马逊鹦鹉(17张)

黄眼先亚马逊鹦鹉体长26厘米,体重200-232克。鸟体为绿色,前额和头顶有着白色的羽毛,有些鸟眼先则为奶油色;额头则为黄色;眼睛周围有一小圈红色的羽毛;头顶有着暗蓝色的羽毛并带有黑边;初级飞行羽和次级飞行羽为蓝色;尾巴内侧为黄色;鸟喙为黄褐色;虹膜为棕色,脚爪棕色。雌鸟的头顶则没有那么大面积的白色,眼睛周围也没有向公鸟那么大范围的红色。

雌鸟和雄鸟非常相似,除了额头和眼先的淡红色标记是浅蓝色。耳羽(羽毛覆盖的耳朵)是暗灰色。主翼羽和初级覆羽为红色。[1][2]

生活习性黄额亚马逊鹦鹉主要栖息于热带落叶林,热带低地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和林地。通常活动于海平面至400米之间。在繁殖季节主要以4到6只的小群体一起活动,有时候数量会更多。常和另外一种外型神似的白额亚马逊鹦鹉一起集结活动;个性胆小谨慎,只有在树上觅食的时候才稍微可以接近。由于身体的保护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因此当其静静的在树上觅食或是休憩的时候,很难发现它们的踪迹;白天黎明时,会分散成小群体分别前往觅时的地点,在傍晚要回到栖息树木的时候,会聚集高达好几百只一起返回;平常大部分时间都在内陆活动,偶尔也会飞往沿岸的小岛觅食;飞行的时候会伴随吵杂的鸣叫,叫声类似白额亚马逊鹦鹉。

主要以种子、坚果、浆果、花朵、水果以及植物嫩芽等为食。[2]

分布范围分布于墨西哥东南部,洪都拉斯,伯利兹,罗丹湾群岛和洪都拉斯的尤卡坦半岛。[3]

黄眼先亚马逊鹦鹉分布图

[4]

繁殖方式卵生。在野外繁殖季为3月到6月。通常是从5月开始繁殖;一般在树洞筑巢,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间为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7周。寿命可达50年。[1][2]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5]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