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R B1257+12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PSR 1257+12一颗位于室女座的脉冲星,距离地球大约980光年。这颗恒星受到注意的地方,在于人们相信它拥有四颗行星,同时它们也是首批被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

这颗脉冲星最先于1990年由波兰天文学家亚历山大·沃尔兹森(Aleksander Wolszczan),于1990年以位于波多黎各阿雷西博的射电望远镜发现的。它属于毫秒脉冲星,为中子星的一种,自转周期为6.22毫秒,但他却发现其脉冲信号出现不寻常,遂对它作更深入的观测。

行星

[1]

1992年,沃尔兹森与加拿大天文学家Dale Frail一同发现有两颗行星围绕这颗脉冲星公转,它们是首批被发现的系外行星,当时的天文学家一般认为,行星应只会在主序星周围找到,加上另一颗脉冲星PSR 1829-10因数据计算错误,而被推翻其存在行星的说法,因此人们仍对脉冲星行星存在的可能性抱持怀疑态度。及后,人们又找到第三颗绕PSR 1257+12公转的行星,又认为它存在小行星带或古柏带。

这三颗行星及后得以证实,人们推测它们是气体行星剩下的岩石内核,或是恒星经超新星爆炸后,第二轮形成的行星。如果它们原先是大型气体行星,它们应拥有较大的岩石内核,在超新星爆炸后,它们的大气被冲击波吹走,其剩余岩核的轨道也渐渐与恒星接近。

在200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学家马克·丘赫内尔(Marc Kuchner)认为,这些行星的内部可能富含碳元素,在强大的内部压力下,这些碳元素也变成钻石。

这些行星最初以大写A至D来表示,有别于一般日外行星以“b”开始的英文小写排序,脉冲星是以日距作排列次序,由近至远,与其他恒星以发现时间来排列的方式不同。PSR 1257+12 APSR B1257+12 A处于最接近脉冲星的位置,平均日距为0.19天文单位,其质量约为月球的两倍,半径约1400公里,公转周期为25.262天,表面温度约1763K。在1997年,有观点认为这颗行星其实并不存在,只是恒星发出的太阳风,但后来这个说法已给推翻。PSR B1257+12 A

轨道数据

半主轴

(a)

0.19

离心率

(e)

0

公转周期

(P)

25.262 ± 0.003

轨道倾角

(i)

(不明)

近日点经度

(ϖ)

0

近日点时间

(τ)

2,449,765.6 ± 0.2

物理数据

质量(MJ)

(不明)

半径(RJ)

(不明)

密度(kg/m³)

(不明)

温度(K)

?

天体发现

发现日期

1994

侦测方式

Pulsar Timing

发现者

A. Wolszczan

PSR 1257+12BPSR B1257+12 B

轨道数据

半主轴

(a)

0.36

离心率

(e)

0.0186 ± 0.0002

公转周期

(P)

66.5419 ± 0.0001

轨道倾角

(i)

53 ± 4

近日点经度

(ϖ)

250.4 ± 0.6

近日点时间

(τ)

2,449,768.1 ± 0.1

物理数据

质量(MJ)

(不明)

半径(RJ)

(不明)

密度(kg/m³)

(不明)

温度(K)

(不明)

天体发现

发现日期

1992

侦测方式

Pulsar Timing

发现者

A. Wolszczan

PSR 1257+12 B的平均日距为0.36 AU,比行星b远,其质量为地球的四倍以上,半径约10500公里,公转周期为66.5419天,表面温度约1269~1293K。由于它的轨道与行星d的接近,两颗行星在接近时会互向对方作出摄动,人们可观测其轨道数据的变化,这已证明了行星c和d的存在。PSR 1257+12 CPSR B1257+12 C

轨道数据

半主轴

(a)

0.46

离心率

(e)

0.0252 ± 0.0002

公转周期

(P)

98.2114 ± 0.0002

轨道倾角

(i)

47 ± 3

近日点经度

(ϖ)

108.3 ± 0.5

近日点时间

(τ)

2,449,766.5 ± 0.1

物理数据

质量(MJ)

(不明)

半径(RJ)

(不明)

密度(kg/m³)

(不明)

温度(K)

(不明)

天体发现

发现日期

1992

侦测方式

Pulsar Timing

发现者

A. Wolszczan

PSR 1257+12 C的平均日距为0.46 AU,比行星B远0.1 AU,质量为地球3.9倍,半径约9800公里,其公转周期为98.2114天,表面温度约1119~1148K。未知天体未知天体

轨道数据

半主轴

(a)

~2.6

离心率

(e)

(不明)

公转周期

(P)

(不明)

轨道倾角

(i)

(不明)

近日点经度

(ϖ)

(不明)

近日点时间

(τ)

(不明)

物理数据

质量(MJ)

(不明)

半径(RJ)

(不明)

密度(kg/m³)

(不明)

温度(K)

(不明)

天体发现

发现日期

2002

侦测方式

Pulsar Timing

发现者

A. Wolszczan

人们认为,系统除了上述三颗行星外,尚有其他天体存在,并以行星d来代表,估计平均日距约2.8天文单位,质量约地球的万分之四倍,半径约700公里,表面温度约459K,自转约五小时。它可能是小行星,或是一颗彗星,其可能质量上限为冥王星的0.2倍,直径上限为1,000公里,但这个推测尚未证实。气体行星1996年,人们认为有一颗与土星差不多大的巨型行星,绕着这颗脉冲星旋转,其日距约为40 AU,并命名为行星D,但后来发现,其天体位置所产生的信号频率仅局限在430 MHz,并非如一般行星会产生任何频率的信号,因此存在大型行星的说法被推翻,并认为其信号应是上述的小型天体造成的。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