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系学说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pure line theory

丹麦遗传学家W.L.约翰森根据菜豆的粒重选种试验结果在1903年提

出的一种遗传学说。认为由纯合的个体自花受精所产生的子代群体是一

个纯系。在纯系内,个体间的表型虽因环境影响而有所差异,但其基因

型则相同,因而选择是无效的;而在由若干个纯系组成的混杂群体内进

行选择时,选择却是有效的。

1900年,约翰森将8千克(近16000粒)天然混杂的同一菜豆品种的

种子,按单粒称重,平均495毫克。1901年选出轻重显著不同的100粒种子

分别播种,成熟后分株收获,测定每株种子的单粒重,从中挑选由19个单

株后代构成的19个纯系,它们的平均粒重有着明显的差异,轻者351毫克,

重者642毫克。1902~1907年,连续6代在每个纯系内选重的和轻的种子

分别播种,发现每代由重种子长出的植株所结种子的平均粒重,都与由

轻种子长出的植株所结种子的平均粒重相似;而且各个纯系虽经6代的选

择,其平均粒重仍分别和各系开始选择时大致相同。这说明在纯系内选

择是无效的。但经过6代的选择后,各个纯系之间的平均粒重仍保持开始

选择时的明显差异,这说明各纯系间平均粒重的差异是稳定遗传的,也

说明了在混杂的群体内进行选择的有效性。

约翰森在纯系学说中正确区分了生物体的可遗传变异(纯系间的粒

重差异)与不遗传变异(纯系内的粒重差异),并提出“纯系内选择在

基因型上不产生新的改变”的论点,为自花授粉植物的纯系育种建立了

理论基础。育种中应用的植物自交系和动物近亲繁殖系也是根据这个学

说发展起来的。

然而在植物界,即使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纯系的保持也只是相

对的。因为在任何一个纯系内,都存在着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某种性状

发生变异的可能性,而变异的出现就使纯系内的选择成为有效。约翰森

本人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曾提到“不应含有纯系将是绝对稳定

的这样的意思”。在他生前发表的最后著作中,还指出“在纯系的某一

后代中当基因型发生改变时,纯系可能分裂为几种基因型”。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