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板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软体动物门的一纲。大多数为化石种,早在古生代泥盆纪(35000万年前)已绝灭。它们有一帽状贝壳,2~8对对称的肌痕,类似现代腹足类的类(Patellacea),故多年来一直认为它们是原始的类。1938年,有人指出这类动物身体为两侧对称,不是腹足类,应单独列为一纲。1952年于太平洋沿岸哥斯达黎加3750米水深处第一次采得生活标本,1957年订名为新碟贝(Neopilina galathea),此后在大西洋、印度洋又发现了8种。体为两侧对称,具一近圆而扁的壳,腹面是宽大的足,足四周为外套沟,沟内有5对栉鳃,前后排列。头部不明显,口位足的前端,足末为肛门。心脏2对,位围心腔内,每一心脏由1心室2心耳组成,肾6对;生殖腺2对,雌雄异体。围食道还有一神经环,向后伸出的侧神经索和足神经索。神经环的两侧增厚形成脑神经节。这类“活化石”的发现,对研究贝类的起源与进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

单板纲(Monoplacophora)

单板纲是一群原始海洋软体动物,具一枚钙质壳,呈低锥形或帽形,两侧对称。该纲化石生存于寒武纪至中泥盆世。1952年一般丹麦考察船首先在中美洲西边太平洋深海(3000m以上水深)中首次发现了现生的单板类,名为Neopilina(新笠板贝),视为活化石。随后对其软体进行了详细研究,颇有意义的是发现身体有分节现象,从而认为环节动物就是软体动物的始祖。古代单板类生活于浅海,有些甚至是礁体或近礁体的居住者。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