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上文殊院观前海诸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清代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石涛青年时期所做的一首杂言诗。

作品名称:

初上文殊院观前海诸峰

创作年代:

公元十七世纪(清代)

文学体裁:

杂言诗

作者:

【清】石涛

目录

作品原文作品简析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初上文殊院观前海诸峰

十日祥符何足妙,直上老人峰始啸。

手携竹杖探天门,眼底飞泉划石奔。

忽然大笑震天地,山山相应山山鼓。

惊起九龙归不归,五丁六甲争斗舞。

舞上天都崱屴,峥开万丈之劈斧。

银台金阙在天上,文殊座立遥相望。

迎送松环一线天,不可阶处如蚁旋。

立雪岩分前后海,云生浪泼采莲船。[1]

作品简析这是青年时期的石涛另一首代表作,写于1667年(康熙丁未),是石涛第一次游黄山时所作。汪世清先生云:石涛生平多次游黄山,熟悉山中的一草一木,对黄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所写黄山图流传至今的,为数尚不少;他也写了很多有关黄山的诗,就以古体而言,能见到的至少有五首,而且是写于各个时期的。石涛写的黄山诗,大都不是客观地描写黄山的景色,而是写对黄山的实感和想象。这首诗是写他在祥符寺住了十天之后,直上老人峰,然后登文殊院,现前海诸峰的情景。前六句写登山途中的实感,中四句写对黄山形成的想象:只有鬼斧神工才能劈成如此百态千姿、万丈摩天的悬崖削壁。末六句是实感与想象的结合。人间天上,情景交融。回视莲蕊、莲花,双峰并秀,云海茫茫,又恍如置身采莲船上。游兴如云,吟怀似海,青年石涛的诗境之高,直可驾天都而探天门了。

所题画见《黄山八胜画册》(藏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一九八一年日本出版《中国绘画·书》有此册影印本)第八册。庞元济《虚斋名画录》卷十五着录《石涛山水册》第一册图上亦题此诗。款题“游黄山,初上文殊院,观前海诸峰。夕阳在山,山色皆紫。用卷雪法图之。石涛。”[1]

作者简介石涛:(1630一1724),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