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和赠叔夏年先生
虚堂澹荣枯,抱膝忘宇宙。悠然天地初,交际扫前后。
造化爱小年,敢冀大春寿?潜心挟微尚,血气恐暗斗。
荒疏到饮食,偃蹇挥句读。岂知王摩诘,诗思忽飞走。
连篇累百言,远送给清漱。开卷如天风,况味荡灵鹫。
一吟月色加,孤云拔奇岫。夜光兰腾迁,泄臭突垂覆。
庶几果吾腹,厌饫濡其沫。长歌动比邻,发兴如稚幼。
我岂荆闗辈,扛鼎力深厚。笔墨亦偶然,阃奥未云扣。
客梦破真州,畴曩忆春书。作画据江心,贾勇拚老瘦。
鬼斧辟蚕丛,神工任补救。假以六月息,未拟同人觏。
而君过我堂,不觉出怀袖。城阙秋风生,杂树共鸣吼。
山横青欲接,口开笑微漏。何意得朋来,大可消眉皱。
盘乏白鸦栗,案拥洞庭柚。欣兹对面谈,胜拟平原绣。
君真老成人,能洗时俗窦。一见一飞腾,再别恐遽骤。
此后历两年,往事蒙杰构。读之沁心脾,铭刻逼篆籒。
人物得品题,英妙动神秀。因兹重有感,频年递闲究。
素心何日忘,春雨十分透。以胶投漆中,白首要如旧。
原言罔变更,光芒亘列宿。白雪为我歌,扬夸为君赋。
朋侪抵弟昆,讵肯失声臭?顾余不羁马,终难恋栈豆。
作品简析在酬赠的诗篇中,石涛也写过和韵诗。《和赠叔夏年先生》便是其中的一首,是石涛生平所写长篇五言古诗之一。此诗写于1700年(康熙庚辰)。
汪世清先生云:这首诗是石涛用隶书写在一张横条纸上,不知何时,把这条字幅同为“南高”所作的《冬瓜螳螂》横幅裱成一个手卷,题为《诗书画三绝卷》。在此诗后,石涛跋曰:“庚辰夏日,叔夏年先生以佳什见赠,即倚原韵奉酬,志不忘也。并求定正,兼正觉士、名反诸同学。清湘弟大涤子济。”据此知为和赠“叔夏年先生”之作。叔夏,姓王,名时,歙县严镇人,善画能诗。汪士鈜《洗泉歌,赠王叔夏》有句云:“王郎王郎,尔之笔墨真倪迂,何不写就洗泉图?”(见许承尧纂修《歙县志》{一九三五年印}卷十六《艺文志·诗赋》。)王时画迹,今已不可见。金瑗《十百斋书画录》亥集着录王时《六君子图》与《秋山图》二扇面(《六君子图》题诗云:“吁嗟世上人,不识丹青理。纵笔写林亭,画作六君子。”款曰:“松圆老人师倪高士,有此图,在予家。以其笔意为此。”王时亦以新安画派为宗,正与汪士鈜所言相合。署名“懒侬王时”。“懒侬”亦其别号。《秋山》题“屋外青山屋上云,秋风落叶思纷纷。长安多少红尘客,谁向山中读典坟。”一诗,或亦王时之作。),所知者仅此而已。其诗见朱观辑《岁华纪胜》与《岁华纪胜二集》及苍霞辑《云岭志》,亦仅数首。(《岁华纪胜》载王时诗七古一首,七律三首,《岁华纪胜二集》载王时诗七律一首,五绝三首,《云岭志》载王时诗七律一首。共计九首。)觉士、名友,均王泰征子。觉士亦作觉四,亦善画。李驎诗:“恨不携来王觉四,挥毫写就夕阳图。”其注曰:“王觉四,歙人,善画。”(见《虬峰文集》卷十三《湖上即事口号四首》的第三首。)名友,名棠,字勿翦,居扬州,以诗文名于江左,足迹所经之处,江淮闽越,无不纪之以诗。王氏群从均与石涛为友。王时于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来扬州,重与石涛把晤,有诗相赠。石涛因作此诗和之。王时原作,惜不可见。石涛诗长达七十二句,三百六十字。在叙事中抒怀,开头四句,便扩展了广阔的时空;接着便写到读王时诗的心境。“开卷如天风,况味荡灵鹫。”既写了王时原作的意境之高,又写出石涛自己读诗时的遄飞逸兴;想以作画来酬答,忽然回忆起有一年的春天,在仪征江心作画的情景。到了“秋风生杂树”的季节,与王时相遇了,出画相示,虽然只用“洞庭柚”来待客,但相对谈心,都感到十分欢畅。已经两年过去了,却把往事都从“杰构”一一叙述出来,而品题人物的诗句也写得英妙生动,因而又引起了一番感慨。“素心何日忘?”友情是十分时贵的。直到彼此都到了老年,友情也不能变更,要像星星一样永远放着光芒。你为我歌,我为你赋。朋友就同兄弟一般。结尾的意境更加开阔,“顾余不羁马,终难恋栈豆。”石涛的志在千里的胸怀已经和盘托出了。这首诗写得段落分明,于平淡中见波澜,真是步步引人入胜。全篇三十六韵,步韵而语意很少牵强晦涩。石涛写古体诗的功力之高,亦于此可以概见。石涛的友朋赠答诗,有长篇,有短制,结构不同,风格各别,但都写出了真情实感,一一委婉动人。看来对于这种题材的诗篇,石涛在写作上也是非常严肃的。
所题画见一九六七年香港出版《艺苑遣珍·名画》第四集影印石涛《诗书画三绝卷》。《诗书画三绝卷》款题“庚辰夏日寄南高道兄玩。大涤子石涛。”此画收入《清湘老人书画编年》,题作《冬瓜螳螂》,注:“罗志希藏”此卷当为罗家伦旧物,或入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高,吴与桥号,歙县西溪南人。其父承励,字懋叔,为石涛好友。
作者简介石涛:(1630一1724),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