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突卡帕藻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耳突卡帕藻的藻体重叠成团块状,匍匐生长,团块直径可达20~25cm;枝与枝有互相愈合的现象;一般为紫红色或稍带黄色,肉质。生于低潮线下的碎珊瑚上。

中文学名:

耳突卡帕藻

二名法:

Kappaphycus cottonii

门:

红藻门Rhodophyta

目:

杉藻目Gigartinales

科:

红翎菜科Solieriaceae

属:

卡帕藻属Kappaphycus

种:

耳突卡帕藻

模式标本产地:

毛里求斯

目录

形态特征外形特征细部特征生殖特征习性产地

形态特征外形特征藻体重叠成团块状,匍匐生长,团块直径可达20~25cm,藻体背腹明显,分枝不耳突卡帕藻的干燥藻体外形

规则,扁圆至扁压,枝与枝有互相愈合的现象;藻体一面及边缘密密地覆盖着连生成耳状的乳突,另一面光滑,无突起;藻体颜色因生长的潮带、阶段而异,一般为紫红色或稍带黄色;肉质,干后变为硬软骨质,制成的腊叶标本不易附着于纸上。[1]细部特征藻体内部横切面观,髓部中央无假根丝体,在大的薄壁细胞之间散布着数量较多的小细胞,大细胞的胞径398~531μm × 332~465μm,间生小细胞胞径133~166μm × 100~133μm;外围以

耳突卡帕藻的细部结构图(4张)

3层细胞组成的皮层,皮层细胞卵圆形,大小近相等,7μm × 3μm;纵切面观,中央为不规则形状的大细胞,径150~232 μm × 83~133μm,和小细胞,径33μm,无髓丝。[1]生殖特征四分孢子囊散生于皮层细胞中,切面观卵圆形或宽圆柱形,20~40μm × 7~26μm,层形分裂,囊周皮层细胞明显变态延长,约13μm × 6μm。囊果直接生于藻体表面的球形突起中,突起无柄,顶部较平,下陷为囊果孔;囊果纵切面观,中央为一个大的融合胞,产孢丝的顶端产生果孢子囊,囊果被和由融合胞上辐射出的产孢丝之间是一充满胶质的空间。精子囊未发现。[1]

习性生于低潮线下1~2m深处的碎珊瑚上。[1]

产地中国海南省海南岛及西沙群岛。坦桑尼亚,菲律宾和关岛。[1]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