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授陈晓兰 女 1964年出生

理学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统计与数理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高校教龄20年。主要为学生开设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近三年,陈晓兰教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9项;主编、副主编及主审教材5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被三大检索之一ISTP、中国科学院权威刊物《中国数学文摘》摘录和检索。
陈晓兰教授的学术成果曾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统计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山东省建国五十周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次获山东财政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财政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山证奖教金、山东财政学院优秀教学奖等奖项,并获得山东财政学院“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财政学院首届“教学名师”、2005年山东省“十大优秀教师”候选人等荣誉称号。2006年8月4日,《大众日报》在齐鲁学人栏目中刊登了题为“陈晓兰:数字也是有生命的”的文章,介绍了她在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中的突出成绩。
2007年,她当选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应用统计学会理事,山东财政学院国际投资研究中心联席研究员等。
2. 陈晓兰人物档案

1997年7月24日:陈晓兰给医院纠错遭到院领导的质问,从此踏上十年揭露假劣医疗器材之路;
2000年6月22日:上海市信访办、卫生局等7部门联合召开协调会,就陈晓兰在举报过程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当面道歉;
2002年12月31日:陈晓兰被医院以“工人编制”身份强令退休,母亲的遗嘱鼓励她继续前行;
2007年底:以陈晓兰为主人公的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卫生部主管的一份权威学术期刊也曾将其评选为“影响医改进程的20人”之一。
人物事迹连续9年不懈举报假劣医疗器械达8种
1997年,当时是上海市虹口区广中医院理疗科医生的陈晓兰,偶然发现本院在使用一种叫“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的医疗器械。医院鼓励医生使用这种仪器进行所谓的“激光针”疗法,每次收费40元,每开给病人一次,医生都有大约7元提成。该仪器说明书称,以输液用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为载体,经紫外线照射、高压充氧后输入人体,能提高血氧饱和度和机体免疫力。
但陈晓兰发现,没有人回答“药物在经过充氧和光照之后,药性是否会产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否会造成危害”这类问题。在医院,这种“激光针”被大部分医生宣传为“神仙机器”,而病人也对此深信不疑,因而每天有很多人排队在那里打针。而陈晓兰发现,多数打过针的病人没有留下病史记录,这意味着无法证实这种针是否会对人体造成潜在危害。
不久,她又发现与这种治疗仪配套使用的“一次性石英玻璃输液器”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登记号等是假的。1998年,在陈晓兰多次举报之后,上海市有关部门宣布取消了这种疗法。
从那时至今,由于陈晓兰不懈举报而被查处的假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包括光量子透射液体治疗仪、石英玻璃输液器、鼻激光头、光纤针、半导体假冒的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仪、血管内激光和药物同步治疗、伤骨愈膜和静输氧。
不惜以身试针获取假劣医疗器械证据
在她9年不懈的艰辛举报生涯中,陈晓兰两次无奈地使自己成为受害者。
1998年,经她不断反映,她原来所在上海市虹口区广中医院被有关部门勒令停止使用“激光针”,但上海还有很多医院照用不误。陈晓兰为此找到上级部门,结果被告知:其他医院没有人投诉,所以不能禁。
“他们还告诉我,只有受害者才可以去投诉,我既不是受害者,也不是该医院的职工,根本就没资格投诉。”陈晓兰说,为了打击层出不穷的假冒伪劣医疗器械,她决定自己先成为受害者。
此后,陈晓兰一连在上海的四家医院打了四针“激光针”。在这个特殊“患者”努力下,1999年4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医保局、药监局作出了禁止使用“光量子仪”和石英玻璃输液器的决定。
2001年10月,陈晓兰举报上海一些医院使用另一种假劣医疗器械:“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仪”和配套的“口鼻腔光纤头”。使用这种仪器一次收费40元。
她很快证实,这种光纤头注册证是盗自其他产品。她又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向上海市主管卫生工作的副市长写信反映,使这种光纤头在2002年初被药品监管部门取缔,部分经营和使用单位受到处罚。
然而,这种光纤头被取缔后,与之配套使用的另一种医疗器械--“光纤针”又进入市场。这种光纤针插入人体后,发射的“激光”远远大于“光量子仪”使用的紫外光,因而药物变性可能性增加。发现这种危险,陈晓兰2003年赴京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反映了这一问题。
2004年5月,经陈晓兰7次向上反映,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终于发布紧急通知,严禁医院对患者采取激光同步输液治疗。在此之后,受到利益驱动,上海许多医院依然沿用此种疗法。无奈之余,陈晓兰从这年6月起,分别在三家地段医院“以身试针”,取得证据后,将这三家医院告上法庭。
谁来拯救“打假医生”陈晓兰?
陈晓兰分析指出,某种假劣医疗器械一旦出现,会很快进入数家医院,其手法是通过高回扣,医院借医生之手,以“治疗费”名义开给病人,大多以医保资金结算。因而使用假劣器械造成了巨额医保资金的流失。以上海取缔约1000台“光量子仪”为例,如果以每台每天10人次计算,那么全市一天将花掉医保费用40万元。
陈晓兰对社会作出了这样大的贡献,但一些同行却视其为“另类”。1997年她因不断举报问题而被中断了医院收入,难以在原单位正常工作;她的年终评价被写上“不服从组织的统一决定,反对把光量子说成激光”;她的人身安全甚至也受到威胁。
荣誉被选为CCTV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颁奖词】(大医医心)
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人物评价陈晓兰言行如一,她说的是良心话,做的是良心活,维护的是公共利益。她被一些奸商列入“黑名单”,她是无良商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她让一些官员咬牙切齿,因为她敲碎了某些官员的利益和脸面。于是她的人身安全常常受到威胁,但陈晓兰无怨无悔,矢志于打假。究其因,诚如她常说的一句话:“我是医生,我在和生命打交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最后,陈晓兰以一己之力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比如,10多种假冒伪劣医疗器械和药品、药物被取缔,最终促使国家医疗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多个相关法规性文件,等等。由是,陈晓兰被称为“影响医疗改革的20人”之一。
遗憾的是,陈晓兰进行的是“一个人的战争”,她孤独而悲辛;她被称为“中国式的唐·吉诃德”,她远远没有看到彻底的胜利;她的对手太强大,她面临的困局仍然没有破解。因此,当她9年来举报的第8种假劣医械被证实、被查处,陈晓兰并无喜色,只是幽幽地说:”到现在,我还看不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