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同朝皮影戏(11张)
所属地区:陕西·渭南·大荔县
遗产编号:IV-23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级别:省
申报人/申报单位:大荔县文化馆[1]
基本简介同朝皮影戏包括了皮影雕刻、皮影表演和碗碗腔唱腔。皮影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制皮、雕镂、彩绘、压平、定缀、合成等工艺流程,其手工精细,线条流畅,文人雅土清秀文静,武生将军英武雄悍,服饰舞台图案丰富多彩。表演时,设备简单:“席子一卷,亮子一展,油灯一点,就开戏了”表演由五人完成,分别叫做“前声”、“签手”、“后槽”、“上 档”、“下档”。从唱念做打到吹拉弹唱,五人均有明确的分工。同朝皮影戏的唱腔为碗碗腔,其名称来源,一说因其节奏以打击小铜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用的乐器月琴旧称“阮咸”,又名“阮儿腔”衍化而成为碗碗腔。由于受地区语言,民间音乐和剧种的影响,同朝皮影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曲调较明快、高亢、细腻、华丽,唱词典雅但通俗易懂,行当齐全,唱腔唱板丰富多彩。代表剧目有:《观音堂》、《香莲佩》、《蝴蝶媒》、《火焰驹》、《青素庵》、《万富莲》《金碗钗》、《唐王征西》、《桂花山》、《劈山救母》、《刘秀走南阳》等。
同朝皮影戏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贺寿、节日、喜庆之时,当地人多请皮影戏来助兴,成为群众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曾被誉为“宫廷音乐”、“陕西一绝”,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瑰宝。[2]
内容介绍同朝皮影戏包括了皮影雕刻工艺、皮影操作技艺(挑签)及碗碗腔唱腔艺术。
1、皮影制作技艺要经过:选料、制皮、雕镂、彩绘、压平、定缀、合成等程序。
2、皮影操作技艺(挑签):一幕大戏从开头到结束只有一位签手进行操作。演出时签手双手掌签,通过支掌皮影形体的竹棍来拟作人马的各种动作,有时一人同时可操持三、五个影人的活动,文场身段动作恍如生人,武戏跌打厮杀马上马下极为生动。
3、碗碗腔唱腔艺术:碗碗腔属板腔体系,虽属小戏,但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具特色,全部唱白由男性一人承担(是抱月琴,说戏的)。唱腔的音乐细腻、幽雅、婉转、缠绵,唱腔美妙动人。唱板有:慢板、东路、二八板、慢紧板、紧板(又称流水与二六板)、飞板、滚板、闪板、扬句子、观灯、过关、导板、序子等。彩腔有:三不齐、三道腔、花花腔、叠腔等,每种唱腔又有花音、苦音之分,慢板与紧板又有三不齐的唱法。除唱腔外,有它独特的曲牌,板头和锣鼓谱种类繁多,开场板就有20多种,并且演出时有严格的分工。全部演出只用五人,其分工是:前手:担任全戏的唱白,兼弹月琴,打边鼓、堂鼓、手锣。签手:管全戏的人、马、景物的布置与表演。上档:演奏硬弦(二弦)兼铙钹、唢呐、马号(长号)、定月琴弦。下档:拉板胡;兼唢呐、马号、择人马、帮签手、添灯油。后槽:即后台,司梆子、碗碗、铰子、大锣、马锣兼吹马号。此寥寥五人即可“灯下敷陈千古事,影中博舞鼓乐声”了。[3]
艺术特征1、制作技艺复杂,皮影制作要经过选料、制皮、雕镂、彩绘、压平、定缀、合成而完成。皮影雕刻刀法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人体结构比例匀称,布局巧妙。雕刻的人物形象,武士强悍,精神饱满,旦角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雕刻的舞台装饰(如:金銮殿、帅帐、书房、绣阁、真窗实门)富丽堂皇、气势宏大,花木怪石,奇特多姿,为群众欣赏、收藏的佳品。
2、皮影操作技艺:一个好的签手需要几十年的经验积累,达到一幕戏同时操纵4个人,是表演技艺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3、板腔体系:它与全国所有板腔体系戏曲的艺术结构形式相同。但由于受地区语言,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比较明快、高亢、细腻、华丽,在诸路中最具有代表性。
4、角色行当,碗碗腔虽属小戏,但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具特色。
5、演唱特点:同朝皮影戏的音乐细腻、幽雅、婉转、缠绵、唱腔美妙动人,小生、小旦、青衣真假声结合使用,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并有其独特的发声与润腔方法,老生、老旦、顺生、丑角全用真声,花脸用净音(即喉音),而唱腔多用花音。并且唱白由男性一人承担(是抱月琴,说戏的)。
6、演出分工明确,五人便可“灯下敷陈千古事,影中博舞:鼓乐声”。
7、1956年原朝邑县沙底业余剧团将皮影戏碗碗腔传统剧“王允献连环”搬上大舞台。[4]
历史渊源同朝皮影戏是大荔、朝邑一带早期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腔调为“碗碗腔”演唱。产生的年代无文献可考;相传有二,一曰为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时整天啼哭不止,于是少府用自己的身影止住了太子的啼哭,后秦始皇令雕刻师仿照人的样子雕成各种形状的牛皮人的窗前表演,以逗乐皇子。二曰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为引太子玩耍,把桐叶剪成人影,在灯光的照耀下映在窗户上,嬉戏取乐。据晋代千宝的《搜神记》、宋高承的《事物记源》记载,当时均有影戏出现。又据《朝邑县志》、《沙苑志》、《重修华县县志稿》载:“时腔即碗碗腔,来自同(今大荔)朝(朝邑)一带”其名称来源传说有二,一说主要节奏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另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名“阮儿腔”。到明末以来逐步发展,公元1736年-1796年(清乾隆年间)各种唱板已基本齐备,并广为流传,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之一。[5]
主要价值同朝皮影戏与同州梆子为发源于古同州的两种剧种。经过上百年的流传,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及艺术价值。同朝皮影戏包括了工艺制作和演出技艺、唱腔艺术几个部分。其中独特的舞台美术,表演艺术和优美的音乐艺术曾被誉为“官庭音乐”民间流传有这样一句话:“华州的迷胡,合阳的线,同朝的灯影天下传。”这就说明同朝皮影戏自古以来堪称“陕西一绝”是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魂宝,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贺寿、节日、喜庆之时,当地人多请皮影戏来助兴,成为群众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
皮影戏搬上舞台后,被称为“碗碗腔”,和传统的皮影戏一同流传至今。它的唱腔在搬上大舞台后,1961年曾进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周恩来、陈毅、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0年同朝皮影戏参加德国国际艺术节,在德国萨尔吕布肯市演出,受到了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皮影作品被德国友人收藏,同时还有大量皮影工艺作品被省内外民闩艺术爱好者收藏。[6]
相关物品1、皮影的制作工艺主要是皮影雕刻(包括了各种动物、人物、山水、林木、桌椅、武器等)。
2、舞美(舞台装饰)如:有牛皮刻成的匾对、宫灯、山林、树木、桌椅道具外,还有火雾、烟火、油灯等。
3、影幕:又叫“亮子”。即舞台。
4、乐器主要有:月琴、硬弦、板胡等,堂鼓、边鼓、小铜碗、铙钹、手锣、大锣、唢呐、马号、铰子等。
5、代表剧目有:《金碗钗》、《香连佩》、《蝴蝶媒》、《火焰驹》、《青素庵》、《万富莲》等,现代戏有:《朝阳沟》《一家人》、《红岩》、《刘胡兰》等。传说同朝一带的抄本有461种。[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