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新闻出版总署下发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语言规范现象。
发起者广电总局曾要求央视等媒体尽量屏蔽英语缩略词,转而使用中文全称。接着新闻出版总署也出台类似“禁缩令”,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这两则通知背后的行政理念都差不多,就是遏制汉语使用乱象,进一步规范日常生活和出版物中的语言文字
目的什么要出台诸如此类的规定?有关部门认为,因为这些出现着的现象“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版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指出,在汉语言中随意夹带英语、直接使用英语单词或字母缩写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存在问题照此说来,这场文字清洁运动实在太有必要了,简直关系到汉语言文字的生死存亡。 文字需要适当规范,否则会令人无所适从,这个道理没什么好说的。
问题是,语言文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流,在历史的河道里奔流不息,她是生动活泼的、并非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意味着,任何语言规范均应尊重其客观规律,而不能随意筑坝拦截,人为干涉河流的方向。严格地说,所谓语法大多是对语言文字用法的事后提炼和总结,而非事前介入,先规范后使用。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约定俗称的力量可能远比法规文件来得有效。
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各地区的语言文字处于频繁交流、互相影响的状态,这也使得一国之语言文字很难再像以往那样保持所谓的纯洁性——这个东西也许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例如,发生于上世纪初期的白话文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大规模的语言文字再造运动。有学者研究发现,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至少七成是从日本等国家输入的。像组织、纪律、经济、商业、干部这些名词,在古汉语中要么找不到,要么根本和今天的意思截然不同。
语言文字并非可以随意揉捏的面团,行政之手又怎能轻易地改变她的容貌?汉语出版物出现夹带外文单词和字母缩写,这看似随意其实并不随意。中外文混用现象,说到底是语言文化频繁交流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化要和世界接轨,在语言文字中出现大量外来词,实乃无可避免的一个客观事实。就像上文提到的ISBN,你写成“国际标准书号”不仅人家看不懂,而且这也不利于将中国图书纳入国际标准之中。
这场发生于汉语言文字的“排外运动”,从根本上可以看作“大国崛起”思维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近年来打造文化大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可即便这是许多国人的一种真情流露,眼下这场自上而下的文字清洁运动也和提升文化实力无关,而更像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换句话说,这和前段时间出版的那本《中国不高兴》一样,更多出自于没头脑的情绪宣泄。从这个角度讲,将民间的盲目乐观情绪提升到行政层面,无疑是一种不理性的政府行为。
总之,从汉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和客观情况来看,相关“禁缩令”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目的,而且最终也难以体现汉语文化的真正崛起。反倒是,这种借助一纸通知就想改变既定事实的行政行为,看上去不无随意性,从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行政能力的缺失。
争议新闻出版总署下发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其核心内容是要求“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书、互联网等各类出版物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外界对此褒贬不一。因为“随意夹带”这样的一个判断标准,本身就比较“随意”。这样一来,行政处罚的随意性也就很大。因为使用者其实很难判断“雷区”是什么。
评论约定速成的力量可能比法规文件更有效不让用NBA,先得把CCTV给改过来
广电总局曾要求央视等媒体尽量屏蔽英语缩略词,转而使用中文全称,当时许多网友说了:不让用NBA,先得把CCTV给改过来。还有人说:那是不是先把ISBN改成国际标准书号?
别忘记把汉字放入国际化大背景
规范语言文字按理说是一件好事。秦朝统一六国文字,为汉代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基础。“书同文车同轨”其实是一项使用标准,便于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交流。经过两千年来的演化,汉字已经是一套相对固定的文字系统。随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演变,汉字也面临着“增加库容”的任务。
文字需要适当规范,否则会令人无所适从,这个道理没什么好说的。问题是,语言文字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流,在历史的河道里奔流不息,她是生动活泼的、并非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意味着,任何语言规范均应尊重其客观规律,而不能随意筑坝拦截,人为干涉河流的方向。严格地说,所谓语法大多是对语言文字用法的事后提炼和总结,而非事前介入,先规范后使用。在语言文字使用上,约定俗称的力量可能远比法规文件来得有效。兼容并包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汉语有一套强大的语法
新闻出版署认为,随意夹带英文字母缩写或者外国文字,“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从规范性来说,汉语书面语有其相对严格的表述和书写规范,对句子的约束力极强。即便是英文单词用在汉语句子中,如果不遵守汉语语法,读起来当然不会通顺。只要弄清楚这个单词的性质,是名词还是动词,是介词还是连词,相信有起码文化水平的人,都不至弄错。
有时候英文表达更直接、更传神
至于英文缩写和英语单词与汉语混合使用,则有利有弊。利者,增加了汉语的包容性和表意能力,比如广播电视里经常会提到“GDP”,甚至不做汉语解释,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还有“CPI”、“NASA”等。某种意义上,这种简化更准确。比如“NASA”,翻译为“美国国家宇航局”或者“美国国家航天局”都可以,但这是中国人的叫法,使用这个缩写,无疑是更准确的。我们也知道,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法语或者拉丁语,但是他们不认为这是不规范的。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文章、文字中使用什么词汇,是作者的一种创作自由。至于是否为读者、观众所认可,那是另一回事,至少作者没有把版署当作是读者。而且在电子化时代,英语所占的优势不言自明,网站域名都是英文,并且无法给域名做汉语翻译。软件、电子产品等,也无法准确翻译。比如iPad这个单词或者“google talk”,并没有准确的汉译。一来是无此必要,二来是使用者早已接受。
汉语是包容性很强的语言
从纯洁性上来说,汉语本身早已失去了其纯洁性。要说纯洁,除非上溯到两汉时代,恐怕才可称纯洁。汉字在其不断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了包容性,许多少数民族的词语,融合到汉语中以后,不仅没有破坏汉语本身的纯洁性,反而增加了汉语的表达能力。比如我们都知道“胡同”是一个蒙古词汇,还有本书叫《北京胡同志》。我们常用的“政府”、“干部”、“主义”、“共产”等词汇,其实都是日文词汇,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被接受与认可,遂成为中文词汇并固定下来。类似这样的词汇手拈来。和谐健康:和内容有关,和形式无关行政之手不要随意揉捏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并非可以随意揉捏的面团,行政之手又怎能轻易地改变她的容貌?汉语出版物出现夹带外文单词和字母缩写,这看似随意其实并不随意。中外文混用现象,说到底是语言文化频繁交流的必然结果。中国文化要和世界接轨,在语言文字中出现大量外来词,实乃无可避免的一个客观事实。就像上文提到的ISBN,你写成 “国际标准书号”不仅人家看不懂,而且这也不利于将中国图书纳入国际标准之中。
排外更像是没头脑的情绪宣泄
这场发生于汉语言文字的“排外运动”,从根本上可以看作“大国崛起”思维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近年来打造文化大国、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可即便这是许多国人的一种真情流露,眼下这场自上而下的文字清洁运动也和提升文化实力无关,而更像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换句话说,这和前段时间出版的那本《中国不高兴》一样,更多出自于没头脑的情绪宣泄。从这个角度讲,将民间的盲目乐观情绪提升到行政层面,无疑是一种不理性的政府行为。
用更开阔的胸怀来看待文字
从汉语言文字自身发展规律和客观情况来看,相关“禁缩令”不仅难以实现政策目的,而且最终也难以体现汉语文化的真正崛起。反倒是这种借助一纸通知就想改变既定事实的行政行为,看上去不无随意性,从侧面反映了政府部门行政能力的缺失。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语言文字,这些现象都是正常的,跟“和谐健康”之类的口号并不搭界。和谐健康、不良影响云云,只是针对文字的内容而言,跟形式并无关系。这就好比垃圾有臭味,版署要求大家换个垃圾桶,无疑是缘木求鱼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