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中国密码学家

山东大学教授

王小云,女,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密码学家。

1966年生于山东诸城,1983年至1993年就读于山大数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潘承洞。她在1987年取得学士学位,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并于1993年取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王小云于1993年起于山东大学数学系任教,至1995年升至助理教授一职,并于2001年正式成为教授。现今王小云在山东大学数学及系统科学系出任研究员及教授。199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入选清华大学“百名人才计划”,2005年6月受聘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讲座教授”,现为清华大学“长江学者兼职教授”。2006年6月8日,于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上以“国际通用Hash函数的破解”获颁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王小云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于2004年、2005年先后破解了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安全系统的MD5和SHA-1两大密码算法,对于这项十几年来国际上首次成功破解全球广泛使用的密码算法与标准的工作,整个国际密码学界为之震惊,密码学领域最权威的两大刊物Eurocrypto与Crypto将2005年度最佳论文奖授予了这位中国女性,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她获得由全国妇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协和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创立的,被誉为女性诺贝尔奖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MD5、SHA-1大厦轰然倒塌

在2004年8月之前,国际密码学界对王小云这个名字并不熟悉。2004年8月,在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召开的国际密码大会上,并没有被安排发言的王小云教授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找到会议主席,没想到慧眼识珠的会议主席破例给了她15分钟时间来介绍自己的成果,而通常发言人只被允许有两三分钟的时间。王小云及其研究同工展示了MD5、SHA-0及其他相关杂凑函数的杂凑冲撞。所谓杂凑冲撞指两个完全不同的讯息经杂凑函数计算得出完全相同的杂凑值。根据鸽巢原理,以有长度限制的杂凑函数计算没有长度限制的讯息是必然会有冲撞情况出现的。可是,一直以来,电脑保安专家都认为要任意制造出冲撞需时太长,在实际情况上不可能发生,而王小云等的发现可能会打破这个必然性。就这样,王小云在国际会议上首次宣布了她及她的研究小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MD5、HAVAL-128、MD4和RIPEMD等四个著名密码算法的破译结果。

在公布到第三个成果的时候,会场上已经是掌声四起,报告不得不一度中断。报告结束后,所有与会专家对他们的突出工作报以长时间的掌声,有些学者甚至起立鼓掌以示他们的祝贺和敬佩。由于版本问题,作者在提交会议论文时使用的一组常数和先行标准不同,在发现这一问题之后,王小云教授立即改变了那个常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新的数据分析,这段有惊无险的小插曲更证明了他们论文的信服力,攻击方法的有效性,验证了研究工作的成功。

令世界顶尖密码学家想象不到的是,破解MD5之后,2005年2月,王小云与其同事提出SHA-1杂凑函数的杂凑冲撞。由于SHA-1杂凑函数被广泛应用于现今的主流电脑保安产品,其影响可想而知。王小云所提的杂凑冲撞演算法只需少于2步骤,远少于一直以为所需的2步。王小云教授又破解了另一国际密码SHA-1。因为SHA-1在美国等国际社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密码被破的消息一出,在国际社会的反响可谓石破天惊。换句话说,王小云的研究成果表明了从理论上讲电子签名可以伪造,必须及时添加限制条件,或者重新选用更为安全的密码标准,以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

2005年8月,王小云、姚期智,以及姚期智妻子姚储枫(即为Knuth起名高德纳的人)联手于国际密码讨论年会尾声部份提出SHA-1杂凑函数杂凑冲撞演算法的改良版。此改良版使破解SHA-1时间缩短为2步(原来需要2步)。

2006年6月8日,于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上以“国际通用Hash函数的破解”获颁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她破译了美国政府使用的密码

MD5密码算法,运算量达到2的80次方。即使采用现在最快的巨型计算机,也要运算100万年以上才能破解。但王小云和她的研究小组用普通的个人电脑,几分钟内就可以找到有效结果。

SHA-1密码算法,由美国专门制定密码算法的标准机构———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与美国国家安全局设计,早在1994年就被推荐给美国政府和金融系统采用,是美国政府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密码算法。

2005年初,王小云和她的研究小组宣布,成功破解邮箱密码。

《崩溃!密码学的危机》,美国《新科学家》杂志用这样富有惊耸的标题概括王小云里程碑式的成就。因为王小云的出现,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宣布,美国政府5年内将不再使用SHA-1,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新算法,微软、Sun和 Atmel等知名公司也纷纷发表各自的应对之策。

“她具有一种破译密码的直觉”

王小云个子不高、短发、戴着厚镜片的金边眼镜。一说话,口音里带着淳朴的山东腔。有10年的时间,她走在山东大学的校园里,能认出她的人很少。在记者采访前,她已经有半年没有接受过采访,就是她,两年前,在美国加州圣芭芭拉召开的国际密码大会上主动要求发言,宣布她及她的研究小组已经成功破解了MD5、HAVAL-128、MD4和RIPEMD四大国际著名密码算法。当她公布到第三个成果的时候,会场上已经是掌声四起。她的发言结束后,会场里爆发的掌声经久不息。而为了这一天,王小云已经默默工作了10年。几个月后,她又破译了更难的SHA-1。

王小云从事的是Hash函数的研究。目前在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两大密码算法MD5和 SHA-1就是Hash函数中最重要的两种。MD5是由国际著名密码学家、麻省理工大学的RonaldRivest教授于1991年设计的;SHA-1背后更是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背景。两大算法是目前国际电子签名及许多其他密码应用领域的关键。

在王小云开始Hash函数研究之初,虽然也有一些密码学家尝试去破译它,但是都没有突破性的成果。因此,15年来Hash函数研究成为不少密码学家心目中最无望攻克的领域。但王小云不相信,她想知道,Hash函数真像看上去的那么牢不可破吗?

王小云破解密码的方法与众不同。虽然现在是信息时代,密码分析离不开电脑,但对王小云来说,电脑只是自己破解密码的辅助手段。更多的时候,她是用手算。手工设计破解途径。

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评价她说:“她具有一种直觉,能从成千上万的可能性中挑出最好的路径。”

“破译密码后我去外面吃了一顿饭”

当王小云带领她的团队终结MD5后,《华盛顿时报》随后发表报道称,中国解码专家开发的新解码技术,可以“攻击白宫”。王小云说,在公众的理解上,密码分析者很像黑客,但我们的工作与黑客是有明显区别的。她说:“黑客破解密码是恶意的,希望盗取密码算法保护的信息获得利益。而密码分析科学家的工作则是评估一种密码算法的安全性,寻找更安全的密码算法。”

与电视剧里《暗算》里的高手不同,王小云的工作更准确地说是“明算”。王小云说:“与黑客的隐蔽攻击不同,全世界的密码分析学家是在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工作。密码算法设计的函数方法和密码分析的理论都是公开的。”

她说:“在破解了SHA-1的那天,我去外面吃了一顿饭。心里有些兴奋,因为自己是第一个知道一个世界级秘密的人。”

“破解一种先进的密码需要10年”

看过电影《U-571》的人一定记得,美军为了获得德国潜艇使用的密码,不惜用一艘潜艇伪装成德国潜艇去盗取一艘受伤德国潜艇上的解码机和密码本。王小云说,真实的情况绝不是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她说:“盟军当年为了破解德军使用的英格曼密码,动用了大批数学家,其中包括图灵,现在数学界中的崇高荣誉‘图灵奖’就是以这个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一批数学家前后经历了10年的时间最后才破解了英格曼密码。”

王小云说,一般而言,一种先进的密码被设计出来后,要破解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设计一种新的密码大约需要8年的时间。密码学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创立和破解中发展的。王小云是从1994年开始破解MD5和SHA-1的,到她2004年成功破解恰恰经过了10年。她说,从现在开始世界密码学界已经开始了新密码的设计工作,预计到2012年新一代安全密码将产生。

“99%的人在这个领域里永远也不会成功”

破解密码,在电视剧里,这个职业充满了紧张与刺激。王小云说,现实中的密码破解工作远没有那么戏剧性。她说:“事实上这个领域里的科学家,99%的人永远也不会取得成功。”在破解密码算法RIPEMD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最后的破解方法,王小云曾经先后尝试了30多条破解路线。王小云回忆说,经常是破解进行到深夜,一条破解路线在最后的关键两步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只好第二天从零开始再找下一种破解方法。如此坚持了3个月,才成功破解。

简历:

1987年取得学士学位

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

1993年取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

2001年正式成为教授。现今王小云在山东大学数学及系统科学系出任研究员及教授。

2004年的国际密码讨论年会(CRYPTO)尾声,王小云及其研究同工展示了MD5、SHA-0及其他相关杂凑函数的杂凑冲撞。

2005年2月,王小云与其同事提出SHA-1杂凑函数的杂凑冲撞。由于SHA-1杂凑函数被广泛应用于现今的主流电脑保安产品,其影响可想而知。王小云所提的杂凑冲撞算法只需少于2的69次方步骤,远少于一直以为所需的2的80次方步。

2005年8月,王小云、姚期智等联手于国际密码讨论年会尾声部份提出SHA-1杂凑函数杂凑冲撞算法的改良版。此改良版使破解SHA-1时间缩短为2的63次方步(原来需要2的80次方步)。

2006年6月8日,于中国科学院第13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8次院士大会上以“国际通用Hash函数的破解”获颁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2、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档案学系助教王小云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档案学系助教

2004年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 获学士学位

2007年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毕业 获管理学硕士学位

主要讲授:档案文献编纂学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档案文献编纂、档案信息开发与利用

主要论著:档案机构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地位探讨,《档案学研究》2005年第6期;

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对其利用的影响,《四川档案》2006年第6期;

信息素养对电子文件利用的影响,《档案》2006年第6期;

试论人事档案管理流程,《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1期;

基于载体进化的档案保护思想转变,《档案与建设》2007年第3期;

运用全程管理模式 发展档案中介机构,《档案时空》2007年第6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