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士弘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5-2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龚士弘 教授。1924年11月出生,四川遂宁人。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现任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金属学及热处理、金属力学性能、失效分析基础、晶体缺陷等课程教学工作。结合教学进行了钒钛微合金钢、金属疲劳、工程结构钢抗震性能、高抗震建筑结构钢的科研工作。在调查唐山地震遗址及失效分析基础上,提出建筑结构钢在强震下的破坏属于高应变低周疲劳。根据大量试验结果及理论分析,提出了钢的抗震性能指标:(1)应变时效敏感性,(2)韧脆转变温度,(3)可焊性,(4)强度与塑性的配合,(5)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对现有各种建筑结构钢的抗震性能试验及目前地震区建筑用钢的调查表明,我国地震区建筑用钢留有不少隐患:应变时效脆性高,韧脆转变温度高,碳当量高,强度高而塑性过低或塑性高而强度过低,高应变低周疲劳抗力低。针对抗震性能指标,借鉴国外发展高强度低合金钢的趋势,新研制的高抗震建筑结构钢,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94111944.0)填补了国内空白。本世纪全球发生7.8级以上地震19次,死亡近80万人,其中唐山地震死亡24万人。以钢的静强度作抗震设计选材的依据是不合理的。以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为主要指标的高抗震建筑结构钢,其性能均高于现有建筑用钢。综合抗震性能比常用的20MnSi高一倍以上。按等强度代换原则设计时,节约钢材用量19%;除降低成本10%以上外,更重要的是,建筑物在强震下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由此获得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现正在进行这种钢材的产业化及推广应用工作。面向已来临的新世纪,龚士弘同志决心以无私的工作热情、更大的工作成就为祖国早日步入世界强国之林,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奋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