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俗称“鸟春”、“春戏”,是由南宋时.的口技“吟叫”、“叫声”、“学乡谈”逐步衍变而成的口技剧。清人范祖述《杭俗遗风》“隔壁戏”条记载:“以八仙桌两张,横摆叠起,围以布幔,一人藏于内,惟有扇子一把,钱板一块,能作数人声口,鸟兽叫唤,以及各物响动,无不确肖,初不料其一人所作也。”大都在喜庆寿诞作堂会演出。隔壁戏传统曲目有《萧山人拜门神》、《火烧豆腐店》等。
别称
隔壁戏,又称四川相书,是鲜为人知的四川曲艺形式,因传承艰难,属濒临灭绝的曲艺品种。
表演方式
古老的隔壁戏,是我国曲艺绝活。表演时,两张八仙桌子侧叠在一起,四周围上绣花帐幔,艺人躲在帐幔中,全凭一张嘴和几件道具,惟妙惟肖地模拟出风雨雷电、战马嘶鸣、猫叫犬吠、百鸟啼鸣,还能模拟三百六十行的叫卖声以及各地方言土语。更令人叫绝的是,这些模拟声被巧妙地穿插在大悲大喜的情节之中:迎亲嫁娶,出丧哭灵,夫妻吵架,茶馆叫卖……
隔壁戏和相声
关于相声的起源,有人认为:“它最早形式是由‘徘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李洪甫《古技艺丛考》) 也有人认为:是“于清同治年间由民间笑话演变成的”。(《辞海》) 一股认为形成时期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相声起源于北京,一般用北京话表演,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以引人发笑为主要艺术特点。在相声中原有两段基本技巧练习的段子,一段叫做“学四相”,即指学大姑娘、老太太、哑巴和聋子4种人的动作;另一段叫“学四声”,也就是学山东、山西、北京城里、城外4种方言的声音。“相声”一词就是由“学四相”和“学四声”的尾字合成的。
口技的一种——隔壁戏,原来也叫做“相声”或“象声”。据清人瞿灏《通俗编》载:“今有相声技者,以一人作十人捷辨,而音不少杂。”徐珂《清稗类钞》:“顺治时,京师有为象声之戏者,其人以尺木来,隔屏听之,一音乍发,众响渐臻。”
隔壁戏这种技艺形成早于相声,盛行于明代,如张潮的《虞初新忘·秋声诗自序》中就有一段表演口技的精彩描写。1911年在上海演出隔壁戏者,有来自天津、济南、扬州等地的艺人16人。隔壁戏的称谓,各地不一,如北京称“象声”、“相声”、“暗春”,四川称“相书”,杭州等地称“隔壁戏”。总而言之,口技一类的相声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相声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